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7-11-25何贵亮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隐性环境政治

何贵亮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何贵亮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方式隐蔽、教育时空开放、教育过程持久等独特优越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从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着手,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并且依托新媒体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当前应对新媒体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提出的几点措施。

新媒体环境;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 21 世纪以来,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新媒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表达开放性、信息传递及时性、信息查阅便捷性、信息内容直观性等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高校需要依托新媒体,开发设计、应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相对于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外显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隐匿、含蓄、迂回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开拓思维、陶冶情操的一种客观实践活动。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概括起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方式的隐蔽性。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含蓄、间接地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教育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的学习氛围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可。

第二,教育时空的开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在教学时空上的封闭性,教育活动可以贯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育者完全可以在“全天候”“随时随地”的时空状态下接受教育。

第三,教育过程的持久性。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对教育内容接触、筛选、确定、最后吸收,经历“外化”与“内化”两个阶段,这样教育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加之,教育者个体能力有所差异,很难一步到位,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2 新媒体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2.1 新媒体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第一,新媒体丰富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学校的管理理念,集体活动,校园文化等主要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新的载体和手段。

第二,新媒体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有目共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影响也尤为突出。依托新媒体技术以学校为主力,家庭、社会发动起来,三者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一,新媒体信息因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对大量良莠混杂的信息内容,势必会陷入选择困境,具体表现为:理想迷茫、信仰缺失、法律意识淡漠、荣辱观偏离等。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托网络为载体把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里,大多数人是通过匿名而非真实姓名交流,教育工作者根本无法确定是谁在发表意见,学生遇到什么难题,交流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因此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煞费苦心制定的教育方案难以切合学生真实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2.3 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新媒体当前正在以及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大学生群体。微博、微信、博客等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在悄无声息中已深刻渗入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强烈,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独特优势打破了过去想问题、办事情陈旧思路和方法的羁绊的现实瓶颈,拓展了大学生思维空间,实现了在实践中迸发创新意识,创新中完善自己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过去总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学校、老师的硬性安排,大学生实现主动式学习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和教育效果的实效性有重大的意义。新媒体环境下,有必要转变考评理念,开拓思维,构建灵活多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大学生依托新媒体随时随地完成学校布置的考试题目,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是否及时完成考试的态度,可以考察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每次的跟踪记录,综合得出大学四年得出的总成绩。不再“一考定成败”,迎合了大学生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个性。

3.2 依托新媒体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唱响的主旋律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普遍使用的环境下,如何挖掘富有价值、能体现思政教育的主旋律的微电影和微信公众号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3 培养大学生慎独精神和自律意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自由参与新媒体活动,追求自由和夸张的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个人与人之间身份隐匿的新媒体环境的存在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不同价值观和角色定位冲突的可能性,为大学生道德失范提供了契机。由于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制定的程序严格而缓慢,运行上远远滞后于发展速度异乎寻常的新媒体。所以为了营造相对“干净”新媒体环境,要大学生真心诚意地加强“慎独”精神修养,实现他律约束向自律约束的转变。总之,加强道德修养,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而保持自身行为不背离现实生活秩序是应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最重要对策和方法。

项目来源:济南大学2015年学生工作科研项目“新媒体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G1511 )

何贵亮(1979-),男,汉族,山东莒县人,讲师,法学硕士,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

A

1672-5832(2017)11-0215-01

猜你喜欢

隐性环境政治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