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探析
2017-11-25闫毅王瑶
闫 毅 王 瑶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探析
闫 毅 王 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主要组成部分,正确定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高校图书馆功能并创新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特征为切入点,分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阐述创新服务的措施,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目的。
公共文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创新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与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不断反思与总结,调整自身功能与定位,有效协调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及社会的关系。以高校图书馆为基础,助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
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比公共图书馆有着更多的优势,如丰富的文献资源、完善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设备等。笔者将其具体优势总结如下。
(一)馆藏资源丰富
近些年国家对教育事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图书馆每年都有客观且固定的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各高校图书馆还会根据自身需求配置文献资源,长期下来形成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的文献体系。相关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有1700多所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惊人的6.6亿册,这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4亿册藏书,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公众求知欲。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专业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上占有绝对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社会人士的层次需求,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人才队伍完善
除了在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还有一群经验丰富、有着完备的专业知识、工作认真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学图书馆员学历较高,硕士、博士学位的图书馆员数量逐年增加,图书管理员普遍都是年轻的,图书馆员有更多的活力和精神,很容易接受先进的服务理念,人员知识结构是合理的,图书馆除了拥有一般专业人才,如图书情报、图书馆学专业等,还有着一批与重点专业相关的人才,如经济学、艺术学等,馆员专业丰富化,这样实际工作中更容易结合自身专业,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三)先进技术设备
目前为止,信息技术现代化已经深入到各大学校的图书馆,加强了图书馆在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和管理,真正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和办公系统自动化管理模式。而且,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大力响应号召,纷纷新建或扩建了一批新型的图书馆,规模庞大,环境优美,功能先进。同时,为了配合建设,学校也花了大量的钱购买了存储设备,服务器和复印,打印,扫描设备和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在国内外。拥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确保了高校图书馆在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定位
(一)重要功能定位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并没有主次差别,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共同提供相关服务产生社会功能。高校图书馆主要功能有获取资源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及信息素质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中这些服务相互补充。可以说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服务机构为社会公众服务以不同方式提供服务,从宏观层面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二)潜在功能定位
所谓潜在功能是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并不产生直接社会作用,依托其他媒介才能发挥的功能,如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潜在功能就是间接实验的社会功能。如有效整合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节省资金提高使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向社区及农村延伸服务,建立相关数据库,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主动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企业合作,高校集中大量人才,每年都有很多科研成果,但缺乏足够转换机制,造成部分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中,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而地方地区则缺乏相应技术无法及时提高生产力。高校图书馆占据有绝对优势,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将科研成果通过网络发布出去,推销成果。
(三)发展功能定位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展功能是高校图书馆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社会作用。这一功能以前或许具有但并未有效发挥,或是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新的社会责任。高校图书馆依托自身丰富资源与工作人员,承担研究一些社会性课题。此外,高校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信息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公众获得与提高计算机使用能力与网络技巧等,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一)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条件就是增强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但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外人查阅,让馆藏资源十分浪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并不是私有财产,高校经费来自于财政拨款,其本质就是社会成员的税收,从而高校图书馆本身有义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创新服务意识,树立为全民服务的理念,自觉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最大程度发挥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意识到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重要性,引导社会公众进行文化消费,通过各种文化熏陶,促进公民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升,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二)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想要更多的为读者服务,更多的参与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首先要摒弃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现有模式,不断的扩大服务范围。在为高校师生服务的同时,将服务领域转向为社会大众服务,力争将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好各方面资源利用,尽量减少服务中两者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对两者的统一管理。除此之外,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限度的完成对外开放工作的同时,对借阅规则进行适当调整。比如:(1)调整借阅数量。为了保证校园读者的文学资源的需求,有必要对校外读者的借阅规则进行明确的规定,不得超过在校学生的数量。(2)调整借阅期限。为确保图书的流通率,对图书的借阅期限作出明确规定且必须少于校内读者的借阅期限。(3)调整借阅时间。为保证校内读者的利益和优先权,缓解双方在借阅时间上的冲突,校外读者的借阅时间应以节假日为主。(4)调整借阅范围。为更好的对古籍、外文原版书刊等重要文献资源书籍的保护,对于这类书籍应有限度的实行对外借阅服务,不能谁想借就借,必须出示有效的借阅证明。
(三)强化馆际合作与共享
加强高校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图书馆、文化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建设和共享硬件设施和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有效地整合了个人图书馆、展馆、文学和人力资源的文化信息和资源,建立了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限制,充分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的需求。通过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方便社会大众获得所需信息与资源,有效减少区域内文化信息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大幅度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一份力量。如2011年1月江苏省镇江市正式启动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通借通还”项目。由镇江市图书馆领衔,联合江苏大学图书馆、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等以共享联合体的形式推出“图书通借通还与网上预约借书服务”。镇江市市民仅需要持有通用证就可以在这些图书馆中免费借阅相关图书,还书时选择其中距离最近的一家即可。可以说这种模式不但给镇江市民提供便捷的文献借阅服务,而且推动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四)开展图书馆网络资源建设
传统环境下单一的浅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延伸的文化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深层次文献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对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适当开设网络课堂,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课堂和话题讨论,读者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或者平板等移动设备很方便的进行在线学习和讨论,轻松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开设专家课堂、名师在线服务等,选取一些权威性的专家在网络上进行视频讲堂或者在线服务,方便读者自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专家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此外,还可以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依托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创建的个性化私人空间,其本身也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延伸,同时,以与公共数字图书馆为基础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器性能稳定且有专业管理人员,读者可以放心使用,保障个人信息与资料使用安全。
四、结语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更多发展机遇与挑战。只有准确定位自身与不断创新服务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读者提供更加舒心、全面及贴近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不同地区高校图书馆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提高经费效益,各地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自身,实现高校图书馆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
[1]杨玫.高校图书馆科研工作在确立图书馆学术地位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17(07(:11.
[2]程浩.高校图书馆民国图书保护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3(:45.
[3]张若友.大平面布局全开放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主要噪音及控制[J].农业网络信息,2017(04(:92.
[4]蒲放.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12.
[5]孙掌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6(09(:47.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高校图书馆效用研究”(编号:16JK1285)成果之一。
闫毅(197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王瑶(198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