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对策探析

2017-11-25王中教张泽云

长江丛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队伍辅导员

王中教张泽云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对策探析

王中教1张泽云2

高校辅导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不仅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其成因受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从国家政策落实上,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组织促其发展上,帮助辅导员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从个体寻求改变上,激发个人成就动机。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面对社会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学生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再加上本身工作的特殊性、职责的繁杂性、地位的边缘性、岗位的非职业化等现实状况,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辅导员职业倦怠虽不是辅导员队伍的普遍现象,但如果处理不好部分辅导员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降低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丑化辅导员队伍的形象、影响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稳定。

一、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身心疲惫,自我评价降低,工作成就感和自豪感缺失,呈现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一)生理耗竭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生理耗竭主要是指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具体体现在:提前衰老,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下降,适应能力变差,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持续性的缺乏精力;极度疲劳,躯体经常性的感到极度的疲劳和虚弱,经常性处于睡不醒、提不起精神、说不出的身体不舒服状态上;失眠贪睡,总是生活无规律、睡眠长期不足,心事重重而无法入睡,有时又异常贪睡,总感觉睡眠不够;头痛,往往工作一天下来感觉头晕眼花,因工作而过度疲劳和情绪过度紧张及不安时时伴有持续性的钝痛、重压感。

(二)心理枯竭

无助感,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成就目标、社会价值的体现方式往往难以得到显性的体现,长期的低成就感和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因素严重挫伤其职业热情和工作激情,在长期的工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习得性的自我保护适应行为慢慢衍变成“习得性无助”;空虚感,在经历了最初的雄心勃勃、忘我投入、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理想狂热期”之后,随着做事缺乏效率、焦虑、工作满意度下降等问题的出现,辅导员个体觉得自己的知识、经验已无法再满足工作的需要,但又因工作的琐碎而不能够及时的为自己充电进行知识的更新,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消极的自我,随着个体的成就感下降,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的降低,挫败感则不断增强,会出现消极怠工,甚至出现离职或者转行的倾向与举动。

(三)行为失当

工作敷衍了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缺乏激情与活力,无进取心,对学生冷漠对待,缺乏爱心与耐心,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消极被动接受组织安排的工作,甚至选择避让扯皮;抱怨牢骚满腹,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持否定态度,抱怨制度和体制的不公平不合理,容忍度低,对领导的工作方式、组织的工作安排、学生的事务总是从心底产生抗拒,抵触心理不断增强,常传递一些“负能量”;攻击行为增多,一方面表现对出对学生的谩骂与指责,总是认为“如此简单的事情都不懂,如此低级的错误还犯……”,同时与同事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经常出现冲突与摩擦,另外一方面攻击倾向指向自身,如酗酒、捶墙、拍桌子、撕东西,严重的出现自残甚至自杀。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预防和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就应把高校辅导员置于一个多因素交错的背景中,从社会、组织和个人多个方面寻求对策。[2]

(一)国家政策落实,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虽然教育部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但是具体的落实与实施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首先,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落实高校辅导员专业建设,开发辅导员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和能力提升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其次,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科学的考核机制,完善的培养机制,人性的发展机制,健全的退出机制;再者,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促进辅导员知识的更新和工作水平的提高,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最后,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逐步消除辅导员是“勤杂工”“全职保姆”等错误的角色定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和职业归属感。

(二)组织促其发展,帮助辅导员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执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同时科学探讨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工作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体系;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要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避免辅导员工作的异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额外的工作量而导致的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和抱怨满腹现象的发生。

2、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

对辅导员的考核既要重视显性的成果也要注重隐性的工作,不光看到辅导员的“成果”,也要看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学生关爱等“耕耘”的过程;既要有量化,也要有质化,由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入手,遵循定性超于定量,定性也应严细标准之原则,要构建一整套不仅客观公正而且操作性也强的系统的评价标准[3];辅导员的考评要能进能出,避免考核的流于形式,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客观性,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力。

3、完善晋升体系

从职称晋升上来讲,避免重教学轻管理现象的发生,完善科研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建立合理的上升空间;从职务晋升上来讲,从大多数高校中层干部的成长经历上来看很高管理干部都具有基层辅导员工作经历,因此高校应把辅导员作为培养和选拔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对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辅导员要给予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解除他们在发展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4、完善薪资激励体系

最大可能的实现同工同酬,解决辅导员队伍的心理落差,增强其物质保障,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辅导员队伍的流失。同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导向作用,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体系,解决辅导员的家庭、经济等后顾之忧。

(三)个体寻求改变,激发个人成就动机

1、心态上的转变

首先要学会积极的自我调试,社会支持、组织支持都是“外因”,而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本还是辅导员自身这个“内因”,辅导员学会积极的自我调试就是需要正确的自我职业认同、恰当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调控和不断的自我完善。其次要学会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辅导员积极情绪体验往往由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期望值、荣誉感等刺激而产生,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下属关系,享受工作中带给自己的价值和乐趣。最后要激发工作热情,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缘于对学生的爱,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修养和教育情怀,不断培养自身对岗位的认同感,对学生的责任感,对教育的使命感,真正做到爱岗乐业。

2、构建科学的自我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辅导员应该构建科学的自我规划。技能上的规划,辅导员可以选择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深入下去,探究学生成才规律,并付之于实践,成为专家型辅导员;辅导员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兴趣、价值观、优势和不足,针对其它相关岗位,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逐步实现职业目标;辅导员也应该制订自身职称晋升、科研上的规划,通过课题的申报、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打造创新型辅导员。

3、树立终身学习观

辅导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型辅导员,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不断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其次,构建自身科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辅导员工作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加强自身人文、艺术素养的熏陶。再者,加强在工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能力,善于总结工作的得失,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善于把实践中的精华凝练为理论。最后,要不断加强向学生学习,做到知识的常新、与时俱进、教学相长。

[1]彭时敏.高校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探索,2015(2(:123~126.

[2]陆晓燕,刘要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成因及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09(:23~26.

[3]温永慧.从职业倦怠问题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96~98.

(作者单位:1.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2.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

本文系作者主持研究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4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生资助专项重点资助项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项目编号:X-a/2016/01)的阶段性成果。

王中教(1985-),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教育学硕士,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张泽云(1986-),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队伍辅导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大雁的飞行队伍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