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差异化竞争模式的探索研究
2017-11-25张晶
张 晶
共青团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差异化竞争模式的探索研究
张 晶
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世界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一个分支。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不能满足个性需要和实践结合,本文在文献回顾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当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青年就业的各种因素,整合共青团力量和资源,探索差异化竞争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操作路径。
共青团 职业生涯规划 差异化竞争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理论阐述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源于20世纪中叶,第一个使用职业指导这一术语的是美国职业指导奠基人帕森斯,他1909年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总结了职业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强调个人特性与职业特性相匹配的特性因素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的金斯伯格(Ginsberg )和舒伯( Super )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957 年,舒伯出版了《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首次使用“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在此以前他仍然使用“职业发展”一词。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活规划理论由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目前国内职业规划指导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缺少理论与实践方法路径。
差异化竞争理论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因此将差异化竞争理论引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可行性和必然性,但是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笔者建议借助共青团的力量和资源,以实现更加高效的管理和更加明显的效果。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一)学生对职业规划比较迷茫
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自我规划的自主性不强,甚至不明白什么是职业规划。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接近85%的大学生不了解如何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对职业规划仅仅停留在概念理解层面。普遍认为,入学教育中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教育过于笼统,只是隔靴搔痒。
(二)自我认知尚不明确
65%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能力等较为了解,了解的渠道包括:和高年级学长或老师交流,将他人的评价和自身相结合,另外12%的同学是通过实践实习机会锻炼,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
(三)职业规划脱离企业的需要
多年应试教育,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仅停留于家长教授和媒体报道,很少有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外出打工实践接触社会。6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应该建立在个人兴趣爱好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调查发现只有26%的学生认为应该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企业的任职资格与岗位要求结合在一起。
(四)学校授课并非学生关注重点
调查发现:40%的大一学生更加关注学校主办的职业规划的讲座,希望通过各类讲座来加强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或者通过高年级学长、学姐的经验总结出自己应该选择的职业发展道路。
三、解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职业规划理论理解片面
应试教育下,家长过多参与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学生没有过多自主选择的机会,选择过程过于盲目。学生在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时仅针对兴趣及特长,不了解企业的需要,导致大四求职时仍然陷入迷茫。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实践经验和自信心不足,最终导致盲从就业。
(二)职业规划课程没有与实践相结合
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同学都认同实习锻炼能够帮助他们完善职业规划。实习实践直接检验个人规划的可行性,学校一直在鼓励其走出学校,了解社会,而实习岗位欠缺,岗位要求与学生能力不对接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缺乏有质量的实习机会,多数学生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实习。
四、共青团推动职业生涯规划差异化竞争模式的路径分析
(一)青年团体活动挖掘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
如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实践方面能够借助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平台,将会大大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青年中的教育效果,其个性化、差异化的活动模式也将促进学生更早的发现与自身兴趣、爱好、特长更加吻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建立个性服务理念
借助共青团力量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差异化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每个人的独特性。在运用理论时应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利用一线团干部、青年学生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环境,让学生可以尽早设定职业规划,共青团将在学生、一线团干部、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企业人力资源等多角度信息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职业规划导师或者有经验的人。
[1]沈伟晔.论差异化竞争策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94~114.
[2]张宪福.M电压力锅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本文系2015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思政专项项目结项成果(15SGY02)课题名称:《差异化竞争理论要勇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研究》。
张晶(1981-),女,天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青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