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分析
2017-11-25冯容
冯 容
关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分析
冯 容
近年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分析,探索出其对接的途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使学校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的学生。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此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以及和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一)“吸取式”合作
所谓“吸取式”合作就是说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及岗前实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深入了解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加入到社会实践进行实训,提前适应企业环境,为今后进入企业打下基础。不仅解决了学校实训资源的问题也使企业提前筛选了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互动式”合作
“互动式”合作是说由企业提供学生学习资源,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讲解专业知识或社会经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专业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真正做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三)“订单式”合作
毕业就是就业。“订单式”合作是指根据企业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培养各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教育的实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考核以企业为主(对学生进行面试,专业性技术的鉴定),学校为辅(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测)。使企业收获更优秀、更有针对性、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就业率更高,就业稳定性更好。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一)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能够第一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型人才,降低了企业招工用人的成本和风险,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的成本。
(二)从学校角度看
校企合作利于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在培养学生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从学生的角度看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学生事先对企业的环境,人际关系网,技能,知识等方面的了解,将会减少大部分学生就业初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阻碍及解决办法
(一)法律制度方面
虽然国家制定相关的条例支持校企合作这一项目,但至今还未制定真正的法律措施来对其进行管理。由于法律的缺失以及没有经费保障,企业缺乏合作办学,互利互惠的内在动力,学校单方面的主动起不到作用。所以,国家在支持鼓励校企合作的同时应该尽快制定出相关法律及奖励措施,并对相关法律进行严格执行,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二)校企自身方面
校企合作制定教学方案以及成绩认定存在问题。教学方案的制定仍由学校进行大方向的制定,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则在于企业,双方的鉴定标准不同,且市场上企业众多,众口难调,难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国家必须在企业需求,企业职能技术,学校培养人才方向上制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鉴定标准,以及确保其有可实施性,且实施难度不大。
(三)教学体制方面
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学计划培养出的人才只是大众化的需求,市场上企业繁杂多样,无法针对每一家企业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学校应鼓励各学院各专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政府应设立相关指导部门,对学校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让企业在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教学设置等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
五、结语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企业无创新将被社会淘汰,学校无创新则失去活力。教育制度改革被提上议程,传统的教育制度注定被革新,强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需要更多优秀的专业型人才。所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必定会大受追捧。校企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校企双赢。
[1]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本文系长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联帮——社团与企业对接平台【201610190026】。
冯容(1994-),女,贵州仁怀人,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