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艺术品的展示与陈设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

2017-11-25潘云灵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名作陈设美术作品

潘云灵

试论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艺术品的展示与陈设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

潘云灵

本文通过对某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布置艺术品的案例,论述了读图时代艺术品的潜移默化作用及价值;探讨了艺术品作为作者的精神物化形式的精神性问题。

公共空间 美术作品 精神性

图书馆是大学重要的学习公共空间,信息资源的聚散地,一个公共交流的第三空间,奥斯勒称为“大学的心脏”,其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进入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公共空间的概念极度扩大,由传统建筑的实体公共空间延伸到虚拟网络这个无限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当代大学图书馆,通过实体建筑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为读者提供更为立体的阅读服务。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它的职能和作用不仅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读者借阅、研究的场所,还可以根据既有条件延伸出不同形式的阅读服务,如在大学图书馆各层空白墙面中悬挂中外美术名作印刷品,有条件的则可在虚空处陈设摆放雕塑作品。这种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与大学的文化与学术精神密切联系,丰富了教师、学生的精神生活维度,他们在不经意中接触到了未曾涉足的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审美的意识和眼界得到了提高。本文拟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实体建筑公共空间展示陈设艺术品。

首先要考虑的是艺术品的系统性选择问题。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像触目即是,甚至不由分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这种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是视觉文化时代的主体特征。大学图书馆如何呈现有价值的图像则是一个有高度和系统性的文化选择。理工图书馆正好在学院的心脏位置---座落在校园中心地段上、一幢方形共九层的大体量建筑。鉴于图书馆内部建筑可悬挂作品的墙体面积巨大,可陈设雕塑的空间充足,中外美术名作的系统、经典和丰富性便成为最佳选择。

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中外美术作品的陈设,涉及到多元文化与民族性文化问题。当代教师、大学生自然应具备这种国际视野和自身修养,以宽容的心态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学习和欣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从操作层面考虑,图书馆共九层,自2层开始,每层一个主题。如2层为图书借阅区,三维空间充足,可陈设雕塑小品;余下的7层为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可系统布置高清晰打印或印刷作品:3-6楼可分层悬挂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绘画名作;7-9楼则悬挂西方美术名作,这三层分别为古典部分、现代部分和后现代部分。通过对内部建筑空间软环境的展示陈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

其次考虑的是展陈空间的精神性问题。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与该校的文化与学术精神紧密联系。在此陈设的艺术品不仅仅具有装饰、美化功能,更通过作品无声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那些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与精神文化内涵的中外传世名作,悄然地撞击着观者的心灵,令人愉悦,使人遐想,给观者以智慧的启迪及精神的享受。

再次考虑的是视觉的吸引性问题。学院理工科的办学性质决定了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的相对薄弱,故在题材与主题的选择上有意倾向于中外美术作品,即以图像的方式作展陈布置。“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一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一新的视与听文化(‘新的看的精神’)”,“人们依靠视觉引起的注意行为是其他方式(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6倍”[1]。“美术作品是以图像为信息载体,显示了它在视觉传达方面的明显优势即信息传达的直观性:图像是心灵之“像”,它以直觉的感受方式来捕捉,以直观的视觉方式来呈现”。[2]这是一种独特的最易于被理解和被传达的信息语言,这种特殊的视觉符号凸显于墙面,吸引读者去欣赏,形成图像的冲击力,并在欣赏的愉悦中获取了知识。

第四考虑的是作品的尺寸及少而精的选择问题:美术作品的展示与陈设,要注意作品的尺寸大小和悬挂墙面的空间比例关系,注意附近的书架、书桌与悬挂作品的上下、左右的空间关系,还要注意作品悬挂的位置与其他陈设品如雕塑之间的呼应关系,相互之间虽无主次的严格区分,但须协调,两者过大过小都不合适;另图书馆特定的公共空间在艺术品陈设的选择上须以一当十,即少而精。因中外美术名作数量也“浩若烟海”需具备专业知识和眼光才能胜任。值得注意的是空间环境中雕塑品的陈设更应考究,应避开读者行走的人流通道,在显眼且不易被碰撞的空间中摆放,摆放的方向、光线、体量大小、高低等,应与墙面的美术作品相互映衬并协调,以取得丰富、精彩的视觉美感效果。

大学图书馆利用已有的公共空间陈设艺术品,使得非美术专业的更广大师生读者体悟那些中外传世名作之艺术魅力,在欣赏过程中感悟艺术大师的创作思想及创意灵感以滋养自己。对教师,尤其是学生---这些未来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这个精心营造的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便是极佳的精神守望空间。

[1]潘公凯,卢辅圣,葛鸿雁.视觉传达设计.原理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4.

[2]由旭声.论出版物艺术插图的独立品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名作陈设美术作品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重现「皇太子之宫」 毓庆宫原状陈设复原记
微趣图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