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2017-11-25曲景亮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曲景亮

体育运动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曲景亮

高校教育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场所,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运动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据化、国际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和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只有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才能够在之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怕困苦,从容有效地应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外界环境中镇定自若,安然应对。因此,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乡市各个高校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进行调查整合分析,研究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体育核心期刊等,收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资料。(2)访谈法。走访新乡市各高校的体育心理教育专家和老师,与其进行谈话和沟通,并请求他们对完善本课题的意见和提议,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调查工作等。(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新乡市的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以及河南工学院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4)数理统计法。运用数学方法及Excel软件、体育统计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分类、整理,运用图表方式反映调查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对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总体分析

在有效问卷384份中,女生被访者多于男生被访者,占总量的84.9%,占多数的为大三的学生,值为60.2%。调查显示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女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依次增强的,相比不同专业中,体育艺术类的学生要稍微高于理工科类学生,文科的学生偏低,说明整体被调查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排在第一位,主要的目的是“强健体魄”,有88.5%的学生选择了此项;选择塑造健美体型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比重分别占42.7%和35.4%,所占比例也是比较大的。由此可见,排在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塑造健美体型和促进心理健康。由此可说明,在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仍然是提高身体的锻炼、为了通过锻炼形成强健的体魄和保持心理的健康。

(三)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对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每次锻炼时间都在一小时及以内,只有少部分学生的锻炼时间每次在1小时以上或2个小时。从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中可以推断出,虽然社会适应能力水平都处在同一个评价阶段,但是坚持锻炼半个小时以上到坚持一个小时之间同学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数还是要稍高于参加体育活动半小时及以内和1小时以上的同学得分,锻炼时间太短无法进行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但锻炼时间过长会导致身体疲劳,自然就会缺乏精力用于社交,所以保持正确合理的体育锻炼时间更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四)不同锻炼形式对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大学生大部分都喜欢跟同学一起参加各种体育类活动,这部分群体高达总人数的82.8%;有少部分的学生喜欢独自参加体育运动,这部分比例为15.1%;剩余8位学生,不确定自己体育锻炼形式,占的比例很少。 通过总结分析可以得知,各种锻炼形式的社会适应力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和朋友、同学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得分要明显地高于一个人锻炼的分数,不确定自己运动形式的学生得分比喜欢一个人自己锻炼的学生要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性别之间、年级之间和专业之间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别,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指数逐渐增加。(2)大学生参加各类的体育运动项目,社会适应能力指数也有一定差异:参加集体性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数为优秀;小球类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数为良好;散步、跑步、太极拳、武术等以个人为主的项目活动,社会适应能力指数较差。(3)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随着每周的锻炼次数,体育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增加,其社会能力指数也呈增长趋势。

(二)建议

(1)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情况,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划分多个小组合作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学校应以阳光体育锻炼为目的,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研发适合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准社会化模式。(3)注重加强对学生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解,向学生阐述健康体育锻炼的方法,为其以后适应社会做好基本工作。

[1]方从惠.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曲景亮(1984-),男,河南偃师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