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治”、“法治”共促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2017-11-25明杨张琼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治依法治国法治

盛 明杨张琼

“德治”、“法治”共促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盛 明1杨张琼2

廉洁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廉洁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廉洁文化”是结合高校特点提出的一个概念;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学校行政和教学、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出发,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德治、法治为主要途径进行。由内而外——“德治”方面,引导崇德重礼;由外而内——“法治”方面,引导遵纪守法。

德治 法治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崇德重礼 遵纪守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廉洁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现。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指出:“中华历史传统注重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历朝历代既有许多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深刻教训。要借鉴我国古代为政以德、礼法相依、德主刑辅、管权治吏、正心修身等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1]由此可见,利用“德治”和“法治”进行廉洁文化建设的传统由来已久。

自中央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课堂”以来,关于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试从“德治”和“法治”两个角度,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进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一、概念解读

(一)高校廉洁文化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诗人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

“高校廉洁文化”是结合高校特点提出的一个概念,张国臣在他的专著《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一书中将其概括为“高校廉洁文化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倡导和积累起来的促使管理者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和学生廉洁修身,推动高校依法治校、廉洁办学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是高校校园文化和廉洁文化的有机统一体。”高建林在《廉洁文化:高校管理效能建设的重要元素》[3]一文中认为“高校廉洁文化是以廉洁思想和精神为核心,以廉洁道德为准则,以廉洁教育和宣传为手段,以廉洁制度为保障以教风、学风、管理作风、服务作风直至校风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高校廉洁文化”是高校范围内进行的廉洁文化活动及产品的总和,既具有廉洁文化的共性,又具有高校的鲜明特点;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廉洁文化建设普遍性要求的指导下,具体分析高校的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德治”与“法治”

1、“德治”、“法治”两种治国思想和实践在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源头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的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周人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运动,礼法合流,《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法治,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主张以法治国。“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代表人物之一商鞅主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商君列传》)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质都是一样的,二者也是相互补充的,相对来说,儒家的“德治”更占主导地位,如孔子提出“以德治国”董仲舒确立“德主刑辅”。

但西方 “德治”、“法治”,与中国古代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西方的“法治”是“宪法至上”的法治。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民众的各种事务的一种政治结构。与先秦法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建立在民主社会的基础之上。法治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西方法治思想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并在政治社会规范的刚性与柔性两极之间不断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对适应社会发展、缓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当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4]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德治国”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以德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中国历代的治国之道,吸取国内外国家事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对如何管理国家事务,如何教育引导人民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思考的结晶。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这是一部更全面、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路径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二者互相促进,互相依靠,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途径探索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从行政和教学、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出发,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等多方面去进行。

(一)由内而外——“德治”方面:引导崇德重礼

思想道德属于意识形态性质方面的文化,首先是价值观、价值取向,其次是个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水平。

1、价值观引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廉洁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做出不同的选择。所有的建设,包括廉洁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认识和实践,同时也对人的认识与实践具有引导作用。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任何社会、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主心骨,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所以,要牢记、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校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组织进行相关学习、讲座等活动。真正透彻把握并做到这24字,自然能够崇德重礼,“廉洁之心”水到渠成!

2、认识活动:感受廉洁的重要性

高校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知识是最重要的载体,教育是最主要的渠道。对师生的廉洁教育,很多学者建议将廉洁教育引进课堂,在知识的视域中认知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信息,认同廉洁价值观,形成廉洁信仰。对于领导干部和普通教职员工,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学习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意识和管理水平。2016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简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3、实践活动:体验廉洁的必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是抽象的,但实践活动是鲜活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通过采取网络答题、廉政教育基地参观等形式加深对党纪和廉政准则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家理解制度、敬畏法律、崇德尚礼、尊敬守法。我校每年都会组织新任处级干部、近期交流任职的处级干部和部分关键岗位处级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通过参观,使大家深刻认识自觉遵守党章和党内各项纪律规定的重要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4、以案为鉴:树立正反面典型:突出廉洁的迫切性

(1)正面典型具有带动作用,可以产生辐射效应: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中,借助正面典型弘扬主旋律,鼓舞凝聚人心,引起大家的共鸣,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激励大家学习榜样。我校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期间,组织党员参观徐更光院士展,学习他爱党爱国,对国防、对学校、对事业饱含深爱的情怀;学习他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学习他崇尚事业追求、忘我钻研、痴迷投入的追求以及恪守科技工作者胸怀、乐观面对生活的境界。

(2)反面典型具有警示作用,可以产生警示效应:让广大教职员工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深刻经验教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牢固构筑思想防线,真正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境界,为师生服务。

(二)由外而内——“法治”方面:引导遵纪守法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高校纪委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前沿,引导全体党员遵纪守法。

1、严格执纪,落实监督责任

高校纪委作为高等学校党内监督的部门,要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认真落实“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三项主要任务,认真履行监督执纪、问好责、把好关。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同时,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多年来,我校纪委一直坚持督促并指导学校各级单位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追究,通过建立责任层层传导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2、制度建设,完善监督体系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高校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都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有钱汉珍在《深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中提出的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PDCA循环理论:“P代表权力清理,制定防范措施; D代表落实风险防范工作的各项措施,防治腐败现象发生;C代表考核评估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A代表完善流程和制度规则,进一步优化风险防范措施,启动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下一个PDCA循环。”[6]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来看,廉洁文化的制度建设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师生共同认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其次是落实各项措施,紧紧抓住各部门的权力风险点进行负责任的监督;同时,在制度的执行期间,根据形势的变化,针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完成制度的调整和修改。

3、革故鼎新,丰富纪委在“大数据”时代的执纪、监督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事物层出不穷、“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在秒级操作PB级别的数据”令人向往。“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起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根据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后勤等部门提供的源数据进行对比,进行数据分析,列出问题线索清单,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大数据”不仅可以作为查办案件的重要工具,也可以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提前发现隐患,预防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效率能够大大提高。

回望历史、着眼现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让道德与法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1]党课材料: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并行.

[2]张国臣等.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高建林.廉洁文化:高校管理效能建设的重要元素[J].教书育人,2010(3).

[4]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301/5302/.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80)“以德治国”理念提出[OL].

[5]白暴力等.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3.

[6]钱汉珍.深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家2010(2).

(作者单位:1.北京理工大学; 2.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德治依法治国法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荷叶礼赞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