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信仰培育的意义
2017-11-25杨庆伟
杨庆伟
浅析中学生信仰培育的意义
杨庆伟
如何依据中学生自身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将其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进中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培育研究的重要目的。
中学生 信仰 培育 意义
一、促进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指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需求,这五种需求是逐级发展的①。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之后,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是人的发展需要。而信仰犹如人的精神生活的导航灯,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不仅仅是对世界的科学认识,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时期,尚未成熟,价值观念变化迅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需要给于特殊的引导和培育。同时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实践经验较少,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之较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政治上显得比较幼稚。因而,中学生特别需要加强信仰教育培育,引导他们正确的了解历史,认识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足,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够正视现实,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积极的心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二、促进中学生信仰培育的科学化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着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人才。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中德育决定人才发展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应该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全放在学生的信仰教育上,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1]。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应培育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的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②”这样的人才,才能胜任历史赋予的重任,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邓小平在改革建设中反复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无比的理性信服,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它指导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四代领导人在关于青年政治信仰教育问题上,都作出了很多精辟的论述。如:毛泽东同志提出“青年学生们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邓小平同志提出“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就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科学理论基础,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需要和创造,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引领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跨世纪的宏伟大业。而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信仰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作为当代成长中的青少年,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他们认清未来的历史重任,为建设现代化努力学好知识和本领,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总结为一句话,共产主义事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注释:
①(美)戈布尔(Goble,F.G.).马斯洛需要层次论[M].吕明,等,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106.
[1]李峰.高校应担负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21~22.
[2]赵兴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58~6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
杨庆伟(1986-),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第二附属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