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河南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
——以郑州市龙子湖校区为例

2017-11-25刘睿程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李 陶 刘睿程

新媒体环境下河南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
——以郑州市龙子湖校区为例

李 陶 刘睿程

数字技术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为新媒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如今,新媒体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对信息的获取习惯,处理能力都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应该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媒介素养水平,所以,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做出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运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郑州龙子湖校区大学生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现状,得出大学生媒介知识不足,获取信息能力较强,但缺乏媒介批判能力,大学生接触媒介缺乏理性、偏娱乐化、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提升个人媒介素养成为当务之急等结论。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对策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而新媒体的两面性也在逐渐显露出来。当代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在广泛接触并使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信息获取和传递,娱乐休闲,学习交流的同时,其中各种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情况及概念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之外,还深度分析个案,采访在校师生。本次的调查采用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郑州市龙子湖校区各高校在校本科生,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问卷有效率达97.2%。

(二)相关概念说明

新媒介素养,是指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解释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所谓的媒介素养,就是用来衡量公众合理,适当,正确的使用传媒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完善自身,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综上,新媒素养便是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

二、河南高校大学生新媒素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媒介选择呈现多样性,新媒体使用居多

在对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调查中,93.0%的受调查对象的选择中包括手机,可以看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终端拥有非常高的普及率。90.8%的人选择了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在内的传统手段。其中,令人喜闻乐见的是,报纸书刊的选择量在传统媒介中排名第二,这说明大学生并未抛弃传统阅读。当代大学生在媒介选择上还是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

(二)媒介接触时间适中

在媒介使用时长的调查结果中,4.5%的学生小于一小时,38.3%的学生介于一至三小时,28.4%的学生介于三至五小时,28.8%大于五小时。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各类媒体已经走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一部分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占了大学生日常的很大一部分。

(三)能掌握较为基本的媒介知识,操作熟练度较好

大学生能否快速通过各类媒介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4.2%的学生总能快速搜索获取到所需信息,有60.1%的学生经常如此,24.9%的学生有时如此,只有0.8%的学生难以搜索获取到有用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能力较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较强。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可以熟练使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获取各种所需信息,这与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大众教育密不可分。

(四)媒介利用意识增强,具有一定媒介参与意识

可以把媒介的参与意识简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通过制造和传播信息,影响他人;二是能够充分表达观点和看法,但对他人影响不大;第三,是几乎完全受媒介的影响而被动参与。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媒介参与意识,特从“如何解决日常问题”这一调查入手,侧面反映大学生媒介参与程度。调查中,当遇到专业学习难题,专业资料(70%)是求助的首要渠道,当遇到生活难题时,人际关系(69.8%)是首选渠道,网络渠道居于其次(56%)。可见,网络传媒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作用不断的提升。

同时,分析结果显示,只有部分在校参与过相关活动(比如新闻部,记者站,广播站)的学生,才算真正的参与过媒体运营,有过影响他人的尝试。

(五)具有一定的媒介辨别能力

能否正确看待现实世界与媒介情形之间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媒介信息,是否有勇于质疑权威的批判习惯,关系到在校大学生今后能否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自身的理想价值。

其中,媒介辨别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区分媒介形式、辨别媒介类别和识别信息真伪,都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难题。只有拥有良好媒介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才能通过考验。

当个人观点与传媒观点相左时,17.9%的学生选择坚持己见,7.6%的人选择相信媒体,74.5%的人则表示出摇摆不定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在情理之中,大众传媒占据着社会舆论的制高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纷繁多样,种种因素叠加导致等原因造成了这一结果。

三、河南高校学生新媒素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培养成合格的媒介素养前,如果缺少一种起到保护作用的外部力量,就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调查情况媒介内容选择较为理性,仍需不断优化

使用媒介动机的调查中,娱乐休闲,社交沟通,了解时事,此三类活动占据前三。总体来看,娱乐休闲和社交的占比非常大。这说明大学生使用媒介时重视娱乐消遣,忽视主动摄取知识营养,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反映出大学生对媒体的理性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接触媒介时思想上尚有一些模糊认识。

(二)基本媒介概念不清晰

在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当我们增加学生专业这一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后,可以发现,除了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知识以外,多数学生并没有渠道去接触并了解媒介的运作机制,这反映出媒介素养养成的非课堂手段匮乏,相关的配套工作并不完善。这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养成和提升。

无论是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还是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都是未来走入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社会应该借助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媒介训练来提高媒介素养教育水平。

(三)媒介运作了解不足

目前多数网络媒体都大肆宣传敏感负面新闻或者打擦边球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您如何看待该现象?根据调查,67.7%的大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报道内容对大众传媒的存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只有7.4%的人正确选择了其中的深层原因,可见,大学生对于大众传媒的盈利方式和利润配置渠道都不甚了解。

(四)存在诚信缺失和价值观偏差

如何看待信息真实性?调查中,67.3%大学生认为真实性是信息最重要的因素,30.4%的人表示比较重要,2.6%表示无所谓。可见,大学生还未充分认识到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比如知识产权法,著作权保护法等。同时,有些人的自律意识较弱。不自觉地充当了盗版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甚至存在其他严重的失范行为。

对于暴力色情网站,45.3%的学生表示会敬而远之,26.8%的学生表示不排斥,17.1%认为无关紧要,仅有10.9%的学生会选择积极举报。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自制力。这说明在缺乏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额的网络中,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需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媒介素养提升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生目前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由于我国在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存在着许多打法律擦边球的情况,这就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害人害己。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制度,有针对性的制约大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二)高校工作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

从宏观上讲,校园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需要把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纳入大学整体体系建设之中。从微观上讲,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应该与学校及社会充分联系,充分融合,打造属于大学生自身的语言行为网络。

其次,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网络文化的诚信教育和引领作用。比如,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里,大学会开设有关网路或者媒体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同时,防止做出有害他人的事情。为了做到这一点,相关的师资力量建设需要提速。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尽快开展有关于新媒体课题的研究,组织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和培训的理论学习中,提升教师的职业水平,为广大高校输送亟需的教师资源。

最后,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机构的作用。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校园网站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

(三)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需要认识到,媒介本身传播的世界是经过一番改造和设计的世界,它可以被重新定义和解释。而在这个世界里恰恰需要受众亲自判定的真实程度和客观程度却被理所当然的当作事实传播与大众之间。媒介信息在今天可以做到无孔不入,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介对世界的选择和解释。而看清媒介,看清世界的程度便取决于一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媒介素养的高低程度。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不断通过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提高自身的信息选择能力。

[1]王雅灵.我国公民媒介索养教育的现实愈义及体系构建田[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邢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6.

[3]张庆贺.浅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J].新闻世界,2014(07):350~351.

[4]邵瑞.中国媒介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晓艳.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03):46~50.

[6]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李陶(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睿程(1996-),男,山东日照人,本科,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