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千年古堰
——都江堰历史人文风貌
2017-11-25严雯韬
严雯韬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四川 崇州 611230)
上善若水千年古堰
——都江堰历史人文风貌
严雯韬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四川 崇州 611230)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它凝聚了古代人民治水的卓越智慧,顺应水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这座千年古堰带动了蜀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无穷的财富,带来了永久的灿烂的文明。
都江堰;历史文化;水利哲学
水,是生命之源,为人类带来天地的灵气,带来无尽的财富。公元前256年,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将丰富的岷江水引进了成都平原,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创造了无数奇迹。这就是都江堰,当今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间,它给后人创造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有旅游价值,无法估量。
战国时期,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地处西北的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发奋变革,已经把统一天下作为最高目标。公元前316年,秦国国君秦惠王在宫廷进行了一次关于战略问题的大辩论,得出了“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最终结果。公元前316年,秦国举兵灭掉了蜀国,进而移民万户进入巴蜀,从根本上巩固了秦在巴蜀的统治。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10万人马,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蜀地山路崎岖,水路不畅,在作战中很难及时的补充兵员和物资。要统一,除了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还必须有强大的粮草保障。中原逐鹿日益激烈,要使蜀地成为秦国强大的战略后勤基地,就必须治理岷江。而这项艰巨而圣神的任务,落在了秦国第四任蜀郡守李冰的肩上。正是秦国的时代需要,决定了李冰的命运,也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李冰上任后,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他了解到岷江水势凶猛,全年水量极不稳定。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公元前268年冬天,数万民工在岷江河岸边开始动工。面对浩浩荡荡的岷江水,李冰并没有使用高闸大坝与江水硬性抵挡,而是采用柔性结构的竹笼卵石。后来曾有人想要改变工程的用料,试过用一万六千斤的铁龟或是铁牛镇守鱼嘴,但是都被洪水冲走,以失败告终。事实验证只有竹笼岁修的古法才符合以柔克刚的自然规律。李冰不断地从民间汲取着智慧和力量,就地取材利用当地随处可见的山石竹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不但降低了成本,也使日后的长期维修变得非常方便与简单。李冰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李冰用他超人的智慧,对岩石火烧水浇,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山劈石。依靠民众集体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八年时光,坚硬的玉垒山,终于被除数烧出一个大口子,滔滔不绝的岷江水通畅地流向了成都平原。后人把这个入水口称为“宝瓶口”。从此汩汩清流从宝瓶口奔涌而出,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
从上古神话中的鲧禹治水,到春秋时期,孙叔敖兴修湖北沮漳河,伍子胥江陵开渠,前人已累积了丰富的水利知识,知道了以“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式治水,崇尚顺应水性的自然。这与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在李冰的建堰治水过程之中,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成为了最高准则和思想灵魂。这种崇尚自然,不加以强力的理念,使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这项充满着东方哲学和智慧色彩的奇迹之作——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竣工。都江堰使蜀地与水相濡以沫,为成都平原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开引的岷江之水滋润着蜀中大地,蜀地人民纷纷开渠引水,广袤的平原一改旧貌。蜀地经济空前繁荣,人们丰衣足食,囤积的粮食使蜀郡成为当时天下最大的粮仓,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水带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无穷的财富,带来了灿烂的文明。
汉武帝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都江堰有了延续至现代的堰官制度。元世祖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清同治年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没有衰退成为历史遗迹。这座最初以战略航运为目的修建的水利工程在完成了当年的统一大业之后,依然发挥着分洪减灾和灌溉兴利的作用,它所发挥出的效益还在与日俱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三十七个县市的一千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七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如今在这座古堰旁,房屋依水而建,人们依水而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水,就像这座城市的血脉,平静而又舒缓地流淌着。每年清明节,人们齐集都江堰,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希望他继续惠泽苍生,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祭毕,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举行开堰放水典礼。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顺应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它凝聚了古代人民治水的经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这座千年古堰滋养了巴蜀人民,孕育了巴蜀文化,永久的向世人展示着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和灵动悠远的灿烂文明。
[1] 《都江堰文献集成》 巴蜀书社 2007年8月版
[2] 林承坤,吴小根.2200多年来都江堰的效能为何历久不衰[J].自然杂志,1999
[3] 李可可,黎沛虹.都江堰——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璀灿明珠[J].水利发展研究,2004
G471
A
1672-5832(2017)10-0140-01
严雯韬(1984—),女,汉族,四川崇州人,助教,汉语言文学学士,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