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
2017-11-25廖凤韵
廖凤韵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浅谈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
廖凤韵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议论文长期作为高考作文的主流文体,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标尺,更重要的是议论文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价值判断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初中八年级是学生第一次在课文中接触到议论文文体,倘若从一开始就对这门学习失去了兴趣、搞不清文体,之后谈何发展。大纲规定初中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所以初中议论文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议论文的文体教学和写作能力培养上。
文体教学;问题情境;材料
1 文体教学不可缺
石钟曾在《文体不限“三弊”》提到中现在的写作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对文体的淡化,导致中学写作教学中文体训练的缺失。古人云“文贵有法,贵无定法”。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强调:“才童学文,宜正体制”。正所谓“文贵有法”,先学会作文的常规体式,从有法走向不拘“定法”,有所创新,才是写作训练的正确门径。学习议论文的文本知识应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学议论文教学的主要知识包括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以及常见的论证方式。这些也是初中议论文教学的重点。
议论文文体知识是在议论文的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议论文的教学。现实中最常见的议论文教学模式大多是这样的:“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说明这个道理?最后总结作者从侧面、正面多角度证明了这个观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法真的能促进学生判断力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吗?这样的做法即使学生获得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也无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老师也很奇怪,我明明教给了学生议论文的知识,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时还是无法系统清楚的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就在于议论文的分析方式和议论文的写作方式的错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自然需要我们找出论点和论据,但是寻找论点和论据从而完成了对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论点是先存在的”,所以写议论文就变成了用论据去证明观点的过程。议论文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找到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学生就好像做一套知道答案的试卷,只要找到答案在哪,然后一一对应就可以了。我们看到在高考作文中,很多学生事先准备许多材料,看到作文题目之后就想方设法将这些事先准备的材料堆砌上去证明材料相关的论点。议论文中材料是分析的对象,现在却变成了选择的对象。议论文本应是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却变成了人人痛批的八股文。文体教学之伤,最后成为了议论文之伤。
论点分成两类,一类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实然),另一类是主张——应该是什么或怎样做(应然);如果是主张,就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密切关系,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所提出的观点只是一种猜想或者说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论证的过程也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提炼观点的过程。以《谈骨气》一文为例,很多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元军,被俘后誓不投降,慷慨就义;古代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愤怒痛斥国民党特务。三个事例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先不讨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是不是完全正确。在读或者写一篇议论文的时候直接把论点看做“实然”论断,似乎有点缺乏说服力。好的议论文需要论证,论证就是“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应该是这样、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在不同的议论文中,材料不一定就是论据,材料和观点,也不只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材料不仅供我们选择,也是我们分析的对象。文天祥的慷慨就义,不食嗟来之食,算是为进步事业服务吗?闻一多的选择,是理性的吗?假设这三个例子都是合适的,那么,这三个例子是否就有力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了呢?先摆出一个毫无疑问、不假思索的“中心论点”,再来寻找作者用了哪些例证。这样的解读方法不仅破坏了议论文内在的思想逻辑,也无法实现议论文促进学生判断力、发展思维的能力,更别谈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了。
2 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写作能力也有区别。因此首先要明确的是,写作能力目标的定位应着眼于大多数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学者朱作仁在《论学生写作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发展阶段》,从教育学角度对写作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划分,即包含“审题、选择体裁、立意、搜集整理资料、语言表达和修改“六项,并根据年龄段提出了写作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其中认为初中阶段到高一年级是中级写作期。应当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和概括、确立明确的中心思想、运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谋篇布局的能力。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写作教学的看法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作文写得好不好和老师无关,全凭学生自身的积累。虽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议论文作为学生在初中所接触到新文体,老师的指导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从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总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要经历如下阶段:积累——模仿——创造三阶段。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来说,积累阶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体知识的积累,也就是前文中所论述的。另一方面是思维的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不仅是议论文写作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而模仿和创造是从临摹走上自由创作的过程,学为己用,是知识转换成能力的过程。议论文写作主要包括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从初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论点和论据的分离,要么通篇罗列材料无观点可言,要么有观点但和材料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每一个观点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只看到事实,没看到分析,完全不能体现例子和观点的内在联系。这说明初中生对于思想材料的加工还处于初始阶段,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待提高。
3 从生活取材,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生议论文写作而言,相比表达能力的训练,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和图表),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因此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上。除了课堂上学习过的课本材料,还要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资源。教师可以从现实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选取热点事件作为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让学生搜集材料再进行讨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思考的欲望。比如说:中学生该不该在校内带手机?你对上网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奋和天资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这个过程不一定要在写作课上完成,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值得讨论的问题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有一堂议论文教学的案例是这样的:
师:大家爱上体育课吗?
生:爱上,因为总是自由活动。
生:不爱上,因为总是自由活动或被班主任占用。
生:不爱上,很累。
师:大家的回来都很有意思,那大家来总结一下爱上和不爱上的原因。
生:我觉得部分同学爱上体育课是因为真心喜欢运动,但当下的体育课不是自由活动就是被其它课占用了,没有真正的上课,所以大家不爱上。
生:一部分同学不爱上是因为偷懒,有时体育课的训练项目特别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和毅力。例如长跑,很多同学能坚持下来从中体会运动的乐趣,但有的同学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很累。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到位,结合我们的自身实际把爱上和不爱上的同学心理都描绘出来了,看来主要是课的问题,不是体育的问题。……,很多地方的体育课已经“名存实亡”,我们学校如果取消的话,合理吗?
生:不合理,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育课不仅能增强我们的体力,而且磨练我们的心智,促进我们的成长……
生:不合理,现在的青少年身体素质差,肥胖症人群在不断增加,再不锻炼就没有革命的本钱。
师:那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思考,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为什么不能取消?
生:许多小学生都戴上了眼镜,一些公司不到四十的白领因为压力大不经常锻炼身体,成为心脏病、高血压等“老年病”的高发人群。
师:目光再放远一点,积极思考,我国的运动健儿在很多国际比赛中,总能过关。最终捧回冠军奖杯,为祖国赢得荣誉。这说明我们是体育强国啊。
生:个别不能代表整体。
生:我们国家是体育强者,但体育全民化还差很远。
师:总结一下,我们是体育强国,却不是
生:体育大国。
“体育课”是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身边事情引发思考但又不拘泥于此,从“体育课爱不爱上”到“取消体育课合不合理”,从生活到社会,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出个人的独特见解。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一开始时就必须写出来,可以先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有话可说,才可能有话可写。在说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其实这样的对话不是只能在专门的作文课上教,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议论文的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思维的训练。议论文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在学生具有自己独立分析材料、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再进行谋篇布局的训练,循序渐进,才能真正的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1] 吕茂峰,李君伟.审视议论文文体教学[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7(29).
[2] 石钟.文体不限“三弊”[J].中学语文教学,2006(10).
[3] 桂文娟.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目标定位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潘新和.“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J].中学语文教学,2007(12).
[5] 邹小千.刍议初中、高一议论文写作的衔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4).
H193.6
A
1672-5832(2017)10-0137-02
廖凤韵(1993—),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