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细节,改出美文
——四年级小学生作文“句套”仿写案例研究

2017-11-25章婧雯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漓江拟人比喻

章婧雯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优化细节,改出美文
——四年级小学生作文“句套”仿写案例研究

章婧雯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习作的要求。故此以改出精彩作文为出发点,根据精彩文段的一些共有特质,借鉴同步课文中精彩语段进行仿写,提出开展该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与可实施性。通过四年级习作个案分析与案例拓展的经验总结,提出仿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目前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小学四年级;作文;仿写

1 浅论“美”之于四年级作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美的解释有多种,从字源学上分析,“美”在原始汉语中的意思是“羊大为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1]卷四p202“甘,美也。从口含一”[1]卷四p146。从解释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主要是从形状和味觉上对美进行界定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我们对“美”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即凡是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观念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柏拉图以更加具体的说法指出美就是“变化中有统一”[2]p6。亚历士多德更进一步地说美是“秩序对称和明了”[2]p6。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美”的事物应该是一种可以被大家集体感知的,并且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从语言的诞生到到开始体现美感,作文之美就是形美、意真。即我们通常在写作中要求的表达具体、形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一种“美”似乎是十分抽象的。斯基汉(Peter Skehan)认为“复杂、精确是一种美当然这包括内容正确(fruencey)、表述准确性(acureancey)、而修辞(rhetoric)及一些特殊句式无疑可以使文章有趣、凝练、丰富(copmlecity)让读者和你有共鸣。”[3]因此对真善美的精彩呈现一直是为文的宗旨。不可否认孩子们童心可贵,于是如何使他们的喜闻乐见、奇思妙想变成笔下的优美文段一直是教师孜孜以求的课题。“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4]p21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习作的要求。但是多数四年级的孩子还是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没有信心,怕写、不愿意写,更不愿意修改自己所写的文章。由此,笔者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仿写能力,借此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提升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更具有表达美的能力,而这美的“表达”不仅体现在口头表达,更可见于他们的书面文稿。

2 “句套”仿写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gky)积极倡导认知法。他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类学习语言决不是单纯模仿、记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过程。”[5]p44而按照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小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机械记忆较好而意义记忆稍逊,情感发展迅速而不稳定,生活经验不足,依赖性较强。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足的情况,是作文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而仿写,尤其是优秀句段的仿写恰恰能够发挥孩子擅长机械性模仿的学习特质,使得他们迅速但不稳定的情感、思维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外壳,从而增强他们的习作信心。而成功的体验、高效的产出与理解性的记忆更强化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习作积极性。

语文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课文中准确、鲜明、优美的语段往往是孩子们进行模仿的好范本。反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嵌套,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等等往往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将此称为“句套”。我们鼓励学生们对这些句套的形式和表达效果等进行了解,模仿、创新。通过展示、讲评、鼓励观察、多次多形式的修改使学生学会仿写“句套”,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从而内化“仿写”成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句套”仿写说明与实例

以四年级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组单元课文主题“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5]p1

笔者以为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或简单的熟读成诵还无法让孩子们领会“句套”,更不用说能够写出与课文相媲美的文章甚至是培养成就感了。

比如在学习课文《桂林山水》时,我们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诵、比较原文与下文中A,B,C三段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夸张);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具体、细致的描写);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比喻)。”(排比)

A漓江的水美极了!

B漓江的水好静;漓江的水非常清;漓江的水多么绿啊。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澈见底;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如翡翠。

让孩子们慢慢领悟到:原文用排比句准确而鲜明地抓住了“漓江的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并且在排比句中套用了夸张“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言其“静”;“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论其“清”;以及比喻“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而谈其“绿”,使得这一段描写具体、细致有画面感。

于是我们归纳出一个介绍景物特点的几个句套(课堂上我们称其为“小锦囊”)。

句套1:抓住景物的三个特点,用排比句来写这三个特点,并且尽量在排比句中用比喻等修辞,或是更具体、细致的描写使景物更有画面感。结合这堂课《作业本》的小练笔,我们有意识让同学们试试找找学校里的景物,也试着找找三个特点。(这单元的大作文便是写《我的校园》)于是就出现了“校园里的杉树”(傅博《清泰分部,可爱的母校》):“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杉树。那些杉树站得真直啊,仿佛像一位位士兵,保卫着我们的校园(拟人);那些杉树的叶子真绿啊,绿得好像要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叶片上跳动的生命力(拟人、夸张);那些杉树的树干真粗啊,粗得要我们两三个小朋友才抱拢过来(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把事情说具体)。”还出现了“校园里的花坛”(翁夏阳《我的母校:清泰》):“我们的花坛可真迷人!那花坛里的花真美啊,好像一个个爱打扮的小女孩(拟人);那花坛里的花真香啊,引得蜜蜂、蝴蝶纷纷飞来(具体、细致的描写);那花坛里的小草真可爱啊,清晨上面还铺着珍珠般的露珠呢(比喻)!”孩子们想表达,他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们说得很有趣,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句套”就相当于他们的“习作小拐杖”,可以让他们在习作的初途走得更安心、更平稳。

这样可以供学生们模仿的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句套在课文中比比皆是,后文沿袭前文也以“句套”称之:

句套2:先具体对景物进行描述,再引用诗句点睛。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具体、细致的描写、比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句点睛)。《桂林山水》

学生仿写:

春夏,树叶翠绿喜人,秋冬时节,树叶逐渐变黄,风姑娘把枝头的片片金黄吹散在空中(拟人)。那场面美极了!金灿灿的落叶仿佛是被炸过的鱼骨头,迎着风飘着。(比喻)与老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相得益彰(诗句点睛)。(詹琼琰:《清泰:有大树的学校》)

到了秋天,一朵朵桂花都开了,像一个个穿着金色衣服的小姑娘调皮地躲在桂花树上那碧绿、浓绿的叶片儿后面(拟人),又像是不敢上台谢幕的小明星(拟人),真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诗句点睛)!(高诗琪:《清泰:我的母校》)

(原文:到了秋天,一朵朵桂花都开了,像穿了一件金色衣服的小姑娘(前后要统一,改:像一个个穿着金色衣服的小姑娘们),真是“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师评:有引用的意图很好,但这句引用不是很恰当,想一想你想描述桂花的什么特点。另选一句恰如其份的。推荐:真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句套3:通过设问句来讲述事物的特点。怎样小的小船呢?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设问句)《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仿写:

走在教学楼里,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怎样朗朗的读书声呢?有很多同学的声音组成的(师启发后改:像海潮一般动听的)朗朗的读书声(比喻)。(设问句)(高诗琪:《清泰:我的母校》)

句套4:通过“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特殊句式描述事物的变化。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仿写:

除此之外操场的三面都围绕着教学楼,每天都会从每个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缓,时而急,让人陶醉其中。(丁清阳:《我的母校——清泰》)

前三个句套我在《我们的母校》这篇大作文指导课上以“习作小锦囊”的方式“传授给了”孩子们,最难能可贵的是第四个句套是学生自己发现,主动模仿的。读者不难发现实际上每一个仿写都不是直接照搬形式,这些“句套”,又承载了学生的发现、创新,尤其表现在修辞的使用方面。

4 “句套”教学注意的方面,和目前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写作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行为过程。海斯和弗劳( J. R.Hayes&L. S.Flower)[7]对其进一步考察发现:典型写作者的写作行为具体细分共有四种不同的成分——生成信息、组织信息、表达、复看与修改。海斯和弗劳根据这四种成分所占比例的大小,将写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在生成信息;第二阶段,重在组织信息;第三阶段,重在表达。复看与修改则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但在各个阶段里所占比率都不大。海斯和弗劳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写作过程,大致的总体流向是由“物”到“感”,到“思”,再到“文”,但它不是单向、顺延、线性发展的,而是非线性、非稳态、无序的,其本质就是一个双向流转、复合递变的复杂过程。这就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句套”仿写是写作文及修改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不能忽略中段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于书面表达这一事实,可以采用“写作文前多启发,让学生‘讲一讲’,再让他们‘写一写’”的方式,让他们的写作更有信心;2.“句套”仿写不能只注重形式,而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体验社会、培养观察。这就不只是课堂上的40分钟,更是需要学生在课外下功夫;3.好文章不厌多改,我们在批改后可以通过展示批改要求(把学生实现的“小锦囊”列入评价标准)以及运用“句套”形成精彩的佳作,通过多次改稿、启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小锦囊”应用自如。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孩子们通过课内外阅读,发现更多的“句套”,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实现“良性循环”,使学生自发自主、乐于学习,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要做到上述几项并非一朝一夕,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前瞻性、习作能力、教学指导等综合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

[1]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57.

[3] 斯基汉 (Peter Skehan).语言学习认知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Chomgky,Noam.language and Mind(3rd edi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7]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H193

A

1672-5832(2017)11-0123-02

猜你喜欢

漓江拟人比喻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漓江情画
拟人句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买椟dú还珠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