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哲学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
2017-11-25袁晓劲帕丽轧提木合塔尔
袁晓劲 帕丽轧提·木合塔尔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2.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自由意志哲学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
袁晓劲1帕丽轧提·木合塔尔2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2.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自由意志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主题,也是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本研究梳理了近代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自由意志上的争论和现代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中对自由意志存在的质疑,最后提出哲学与神经科学共同展开合作是推动自由意志深入研究的正确方向。
自由意志;西方哲学;神经科学
1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自由意志思想
近代自由意志的思想是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围绕自由与必然问题的争论开始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和知识为中心,坚信自由就是对理性的认识与符合;经验主义以直觉、情感、意志为中心,坚信自由就在于人的外部感觉,它就在人自身[1]。
理性主义者笛卡尔主张意志自由,他认为我们的意志自由是自明的,人能凭借理性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必然性,能够能动的、自由的进行选择。斯宾诺莎是自然神论者,认为神即自然,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所支配,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2]。
莱布尼茨是从先验理性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内在自由,并对必然与偶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从而证明人是自由的。他认为,真正的意志自由是在于自由“所问的不是人是否能做他想做的,而是他的意志本身是否有足够的独立性。人们不是问他的四肢是否自由,而是问他的心灵是否自由,以及这种心灵的自由是在于什么”这种心灵自由就在于理性内部的先验规律,在意志的支配下对行为进行控制,是一种积极的、自发的、被自我意识到的完全内在的意志独立性。
休谟认为意志自由只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假设的一种自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之所以要假设这种自由,是因为这种自由是道德的必要条件。他说:“自由也是道德的要素,如果没有自由,任何人类行为也就不能具有任何道德的性质,也不能成为赞赏或厌恶的对象”。如果人的行为都是必然的或者是外部强加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能进行道德评价和判断,根本上也就没有道德意义。
卢梭在洛克和霍布斯等人的自由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人的道德价值与尊严,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自由观。他首先在逻辑上把社会状态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在自然状态中,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所共有;是感性支配下任意行事的自由,即自然自由。自然状态必须要过渡到社会状态,在社会状态中,人类以自然自由和企图占有一切东西的无限权利为代价,获得的是契约自由和享有一切东西的所有权。此时人的自然自由消失,获得的是社会自由。而人类要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就不能沉浸在只有嗜欲冲动的奴隶状态,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真正自由的,即“自律”也就是卢梭所说的道德自由。
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意图是批判旧的形而上学;目的是重建道德世界观,道德世界观建立的前提是人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康德对实践理性的批判,是通过自由意志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先天可能性寻找根据。因此,康德以自由意志为前设基础,重建了康德式的伦理学、法学、宗教神学,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树立了人的尊严[1]。
2 自由意志在现代心理学中的研究
心理学中对自由意志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大讨论,争论主要围绕着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与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为代表。前者坚持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我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后者则反对“自主的人”,提倡超越自由与尊严。二者的争论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高潮,最终仍然未分胜负,随后心理学界有关自由意志的争论相对平静。近年来,主流心理学中重新又出现了对自由意志相关问题的讨论。自由意志问题之所以重新引起心理学家关注的原因之一在于近20年来,相关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为自由意志的争论提供了证据。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
2.1 自由意志在神经科学中的研究
最早证明了有意动作开始于无意识的脑活动,且先于意图假设的是利贝特及其同事[3]。他们首先对有意动作和意志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只有满足下列条件,动作才是自愿的和出于个体主观意志的:(1)它源于内部,而非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2)不存在直接控制个体主观意图和行为表现的外部力量。(3)个体通过内省可以感到是他们自己发出动作。并按其愿望可以自由的开始或结束动作。在利贝特的经典实验中,要求被试自发的随意移动一根手指,同时记录手指的肌电反应和前额叶的脑电反应。被试面前放着一个示波器,上面有一个光点顺时针运动,且屏幕边缘刻有刻度。被试的任务是每次移动手指时,报告他们体验到“想要移动”时的光点位置。结果发现被试报告的行为意图先于行动约204ms,而准备电位先于动作约535ms。这说明在被试意识到行动之前的 300ms左右,大脑就已经产生了准备行为的电活动[3]。
为了提供更明确、更有效的实验证据,神经科学家不断升级利贝特的实验,挑战自由意志的存在。总体来说,实验显然支持了他的结论,即大脑可以提前预测行为,自由意志无非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根本没有什么自由意志[4]。
认为自由意志不存在的神经科学实验主要受三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一种是决定论,认为脑是决定的系统,我们不可能是自由的。第二种观点来自机械主义,将脑看成由物理规律解释的自然对象,自由意志与机械论不相容。第三种是副现象论,认为我们有意识的精神状态以及事件是由物理状态引起的,但不参与物理世界中的因果效应,行为不可能通过有意识的精神状态产生。这三类观点对自由意志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对我们作为意识的行为主体的消解;另一方面是对我们自身能影响世界因果序列的否认。前者受到决定论和机械论的否认,后者被副现象论另所削弱[4]。
2.2 质疑自由意志虚幻论的观点
首先,神经科学家格拉农[5]指出,在利贝特等人的实验中,没有关注精神与神经层面的共同作用。对人的行为的解释必须包括无意识的物理状态和有意识的精神状态,以及作为我们行为原因的外在事件。而自由意志虚幻论认为是大脑物质执行了所有的因果效应,精神层面的过程需要依赖于神经层面的过程,意图与决定不过是与准备大脑活动相联系的感知,这种感知是虚幻的,不可能引发我们的行为。格拉农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精神状态涉及到行为的愿望、意图,以及执行选择或决定行为的意图。当计划和想法改变时,执行了不同的行为计划会与最初的意图违背,就涉及到执行选择的情况。任何合理的自由意志的概念与精神状态是一致的,精神状态能在因果上影响行为,即使神经科学的实验能说明脑中物质的原因,也不能表明脑中决定的或机械的过程能完全解释人的行为,轻易地排除自由意志。
其次,利贝特的实验混淆了近期意图与远期意图的行为,没有区分会做与想做的差别,易导致错误。哲学家迈勒[6]认为无意识的伸缩手指的意图也可能通过有意识的伸缩意图产生,即执行伸手指的精神事件因果的影响了伸手指的行为。即使“现在行动”是无意识的脑事件,也不能排除长期计划产生的至少作为部分的有意识行为的过程。作为远期的意图,一个人计划做某事,但未必实施该行为。从实验过程来看,利贝特的实验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测量受试者的意图,受试者需要迅速地伸缩手指,实验处理和分析的是短期紧急的意图或行为,难以区分有关意愿和行动的差别。而且,伸缩手指不代表人们生活实践中普遍的行为选择,与我们日常行为中赞扬、责备和责任的行为相差甚远,这些行为涉及到有意识的考虑,而形成和执行的有意识的意图过程远超越了实验设计的短期时间[4]。
3 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对峙
来自哲学的思想与来自行为与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在自由意志存在与否的问题上似乎存在矛盾。行为及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自由意志可能是一种错觉,而哲学家们则认为普通人确实存在自由意志观念。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可以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而哲学家却强烈要求科学家重新考虑他们的结论[7]。这种矛盾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研究侧重点的不同。支持自由意志的思想实验主要关注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由意志的民间直觉;而否定自由意志的神经科学实验主要关注于无意识的脑活动。神经科学并没有解决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否相容的问题,仅仅是为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成为自由意志的来源提供了证据[8]。(2)方法学上存在的问题[9],行为及神经科学研究对有意识决定的报告都依靠内省,是主观的和不可靠的。(3)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自由意志这一概念。自由意志对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数哲学家将自由意志理解为一组能力,包括想象未来的行动步骤、对个人的选择理由进行深思、根据深思的结果计划行为、以及面对相矛盾的欲望时控制行为[8]。神经科学家对于自由意志的概念界定存在缺陷,倾向于将其限定为随意发出动作时的选择或决定。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双方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科学家和哲学家在自由意志问题上展开合作,取长补短,将有助于加深双方对于该问题的理解和矛盾的解决,以及完善各自的理论。
[1] 程伟光.康德哲学中的自由意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宋斌.论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从形而上学与物理学的角度看[D].南开大学,2009.
[3] Libet B,Gleason C A,Wright E W,Pearl D K.Time of 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readiness-potential).The unconscious initiation of a freely voluntary act.[J].Brain,1983,106,623-642
[4] 马兰.自由意志是虚幻的吗?——神经科学的视角与哲学反思[J].江汉学术,2014,33(6):118-123.
[5] Awad,Issam A.Brain,Body,and Mind:Neuroethics with a Human Face[J].World Neurosurgery,77.
[6] Alfred Mele.(2010).Free Will and Luck[M].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
[7] Smith,K.(2011).Taking aim at free will.Nature,477,23-25.
[8] Nahmias,E.(2011).Is neuroscience the death of free will.The New York Times.Retrieved May 8,2012.
[9] Klemm,W.R.(2008).Free will debates:Simple experimentsare not so simple.Advanc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6,47-65.
B565.21
A
1672-5832(2017)08-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