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访碑对篆刻风格的影响
2017-11-25姜海涛
姜海涛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黄易访碑对篆刻风格的影响
姜海涛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黄易受家风与时代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访碑活动,从而奠定了他以后的金石学研究,也影响着他的书法与篆刻,使得书风更加高古,篆刻中加入了许多汉隶元素,隶书边款也有很大创新。使他的篆刻整体有了更浓厚的“汉味”,在篆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黄易;汉碑;隶书;篆刻;隶意
黄易(1744—1802),字小松,号秋盦、秋影盦主、莲宗弟子等,浙江钱塘人,清代乾嘉时期的书画家、篆刻家、金石考据学家,“西泠八家”之一,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篡,擅长篆隶,精通古拓本、钟鼎、钱镜的鉴赏。
1 黄易的访碑活动
说到对黄易访碑,必然要提到他的家庭。其父黄树穀工篆隶、通金石,据《小蓬莱阁金石目》记载,黄易所藏吉金器物拓本中至少十余件是黄树穀原藏,有些还有其题跋,如《孝慈堂印谱》,说明其家父酷爱收藏金石拓本,对年幼的黄易具有一定的启蒙。虽然黄易八岁时父亲去世,从父亲被称为“松石先生”而黄易字号“小松”就可以看出继承父亲的学问和遗志的决心。黄易八岁能诗,《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塘黄君墓志铭》记载十三岁篆书“云松巢”上石。
清代盛行访碑活动,这固然影响到黄易。据陆和九统计,清代知名金石学家多达424人,著作方面也空前扩大,如乾隆之前金石著作仅67种,乾隆以后多达九百余种。
黄易一生访碑众多,他在得到好的碑和拓片时有时也进行临摹。因为他的访碑活动多集中在山东河南地带,碑也多数为汉碑,故而形成了他留世书法作品中隶书居多。
1758年十五岁的黄易就曾在河南访碑,并作《登封九月十三日夜作》;1774年黄易做幕僚时在河北得汉《祀三公山碑》,也对此碑进行了临摹,今有藏在江西省博物馆的临本,还有在《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中的摹本;1775年在扬州汪雪礓处见到《武梁祠画像》旧拓本并题跋;1777年得《汉石经残字》;1785年得到汉《王稚子阙》和《朱龟碑》旧拓本,写《朱子家训》并刻石;1786年在嘉祥发现武梁祠并主持发掘;1789年黄易与孙星衍在嘉祥访碑,李东琪访得《庐江太守范氏碑》,黄易助力之;1791年得《武梁祠画像唐拓本》,目睹《赵君碑》;1792年在济宁访得“朱君长”三字刻石,得到《山东云峰刻石》拓片;1793年何元锡访得汉《孔子之墓碑》,黄易记之,黄易在曲阜得《熹平残碑》;1796年在河南洛阳、郑州访碑一月;1799年访得《衡方碑》并拓之。
2 黄易访碑与篆刻关系
黄易十九岁开始跟丁敬学习篆刻,然而在那时他的印和丁敬风格很接近,如他十九岁所刻的《梅垞吟屋》,用刀和丁敬十分相似,这种切刀使得线条变化丰富,生辣苍劲。黄易“陈氏八分”仿其丁敬为金农刻的“金氏八分”,黄易则把四字空间平分。看边款内容中对八分、隶书等概念的理解证明他对书法的专研程度很深。
黄易与丁敬、蒋仁、奚冈共称为西泠前四家,丁敬是浙派创始人,黄易、蒋仁和奚冈继承和发扬了丁敬特点,均是切刀为主,白文印追求汉印趣味,朱文印多用缪篆和小篆文字。单是黄易的印中后期有一个新的特点,他在追求汉印的同时又加入了汉隶的笔意。对于他这种新意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黄易长期在北方活动和做官,尤其在全国汉碑最多的城市——济宁做官,期间多次访碑,接触了许多汉碑与拓片。然而丁敬、蒋仁和奚冈几人终身布衣,没有做官,并且大多时间生活在浙江和江苏一带,没有机会可以长时间接触到汉碑。
黄易在34岁时有方“葆淳”印边款为:以穆倩篆意,以雪渔刀法,略有汉人气味,丁酉仲冬,小松。由此看出黄易在丁敬的影响下追求这汉代气息。
黄易“得自在禅”这方印中,“在”字的处理方法则是受到汉隶的影响,这个“在”的弧线没有垂到底部,这字显然就汉隶的味道了。这方印边款内容“汉印有隶意,故气韵生动,小松仿其法”,这说明他在故意追求这种隶意,而不是巧合所致。在黄易隶书节临《西岳华山庙碑》中第四行第七个字“在”,与他印中“在”写法几乎一样,所以说他的印受隶书影响很大。在“一字值百金”这方印中也不难看出是有很多的隶意,在“值”字的左边偏旁处理上则是用的隶书的写法,然而在篆书中单人旁不是这么处理,前人的篆刻家也很少这么处理。
黄易这种独特的隶意篆刻是他的一种创新与发展,他是把汉碑中笔意加入到篆刻中去,形成了独特的趣味,这增加了他篆刻作品的“汉味”。这些隶化的写法,整体章法和谐统一,比较自然,各部分搭配融洽,章法布局更加活跃。只有亲身经历访碑、研究石碑与拓片等等这些工作才能得到这种创新。
黄易篆刻中边款数量很多,并且他独特的隶书边款很有特色。隶书边款开始出现在他25岁左右,集中在35岁到40岁前后。
黄易27岁时一个边款“庚寅长夏……”可以看出这时他的隶书边款已经显现出成熟的样子,用刀方面单刀居多,章法安排和他的隶书作品如出一辙。
边款“乾隆四十三年……”,是黄易在35岁时所刻,这时更加趋于成熟,有自己独特风格,这时用刀双刀表现增多,单刀变少。
黄易印宗汉,不止宗汉印,创新性的也宗汉隶,访碑是他这种思想的重要来源。通过结合汉碑来表现自己篆刻风格,又通过篆刻向世人展示不一样的“汉味”,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1] 秦明.《黄易与金石学论集》[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
[2] 《中国历代篆刻集萃-丁敬·将二·黄易·奚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 赵海明.《印章边款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 薛龙春.《郑簠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5] 赵昌智、祝竹.《中国篆刻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7] 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姜海涛(1990-),汉族,山东兖州人,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与篆刻研究。
J292
A
1672-5832(2017)08-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