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曾有繁花开
——说说八十年代的几套丛书(二)
2017-11-25数帆老人
文=数帆老人
陌上曾有繁花开
——说说八十年代的几套丛书(二)
文=数帆老人
数帆老人,独立写作者,现居广州。
3.“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从1966年到1977年,十多年里没有正常的读书生活,那种苦闷现在很难想象。文革后期,我已经开始读书识字了,寻常的“合法”读物根本无法满足我的阅读欲,偶尔见到供批判用的“苏修”读物也不甚解渴,至于众多内部发行的白皮书,则不是我等升斗小民能看到的。那个时候,谁要是借到了一本文革前的出版物(特别是世界名著),那可是一件盛事,朋友圈子辗转流传还要排队挂号的。我算是出身于读书人家,天生好书,无书可读之苦,苦不堪言。
终于等到“大快人心事”的春天来了,有书读了。1978年初的某一天,是预定发售第一批外国文学名著的日子,我哥哥起了一个大早,赶到新华书店排队购书,等我放学回家,一堆崭新的书已经等着我去东摸摸、西翻翻、爱不释手了。其实当天发售的书并不多,记忆中只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悲惨世界》(第1、2册)、《艰难时世》《易卜生戏剧集》《曹禺话剧选》等几种。我哥哥下手狠,每种都买了三本,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当年久旱逢甘霖的那般狂喜,如今的人们很难理解了。
1978年我还买了一批重版的书,特别喜欢《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巴达克斯》《鲁滨逊漂流记》等。那一年真是开了眼界,向往已久而不可得的名著一下出来这么多,爽极了!我经常把书塞进书包带到学校去看。有一次测验,我做完题目后偷偷把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掏出来看,结果被老师发现没收了,我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个刚毕业的小老师,靠在窗台上津津有味地翻看我的鲁滨逊。
1979年后,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走上正规,各式各类的出版物层出不穷,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来说,中国出版业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规模最庞大的重点工程就是这套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封面清一色米黄色网格,俗称“网格本”。这套丛书收集整理了从希腊史诗到19世纪末的经典名作,每一本都是沉甸甸的,堪称浓缩的人类文明史。人生一世,能享受到如此盛宴,也不枉活了。
其实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文革前就开始策划了,中宣部、社科院文学所、众多的翻译家以及出版社都已做好了准备,可惜被文革打断了。1978年后这一工程重新启动,由人民文学和上海译文联合出版。近40年来,“网格本”影响之大,与“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可谓交相辉映,各擅胜场。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启蒙历程中,这两套书功莫大焉。从精神层面讲,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充满了现代意识,表现手法丰富多元,在形式上对中国作家影响深远,并为先锋派的崛起提供了食粮。而网格本凝集了人类几千年的思想精华,贯穿了人道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主旋律,对中国文学实质上的影响更大一些。
据说,网格本一共出了149种,网上流传过一份书目,不知确切与否。我在80年代左挑右选收集了20余种,有几本被某友借去,从此石沉大海,饮恨至今。
4.“美国文学史论译丛”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一共8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年次和首印数如下:
1985.8《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3700册
1986.10《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1500册
1988.10《一八九零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4000册
1990.6《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1500册
1991.7《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2000册
1992.3《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2000册
1993.4《爱国者之血––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文学》,1500册
1993.6《华盛顿·欧文的世界》,1500册
这是一套不折不扣的好书。从1985年到1993年,8本书历经8年,印数极少,影响很大,值得从80年代走过来的人永久怀念。尤其是《伊甸园之门》和《流放者的归来》,在那个文学的萌芽期、音乐的蒙昧期,其启蒙意义更是不可磨灭。
很多当年的摇滚青年、文学青年说,《伊甸园之门》和《流放者的归来》是他们的圣经,可疑的是,区区3700册《伊甸园之门》,有几个摇滚青年看过、而且看明白过?区区1500册《流放者的归来》,在千千万万个文学青年中,影响过几人?就说摇滚乐吧,1985年《伊甸园之门》出版,1986年崔健唱起《一无所有》,催生了中国摇滚乐,两者似乎有某种关联。可是,除了崔健以外,哪个摇滚歌星乐队创作过深入人心、足以传世的作品?如果他们认真读过《伊甸园之门》专述摇滚乐的那一章,肯定会明白,摇滚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不等于留头发,摔吉他,吸大麻,泡小丫——那么,他们的成绩单也不会这么差。
我不是摇滚青年,也不是文学青年,不敢说“读过圣经”之类自吹自擂的话。我当年看这些书,其实就是为了得到美国小说的信息,看看美国评论家是怎么评论他们自家文学的。尤其是那一批深入人心的美国大作家——惠特曼、梭罗、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德莱塞、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艾略特……
当时我想:美国建国仅200多年,竟然成为世界级超级大国,甚至是唯一的霸权大国,同时也竟然成为“文学大国”,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在这8本书里,真正值得精读的是论述20世纪美国文化生活的三本,讲述了20年代的“流放者”,30年代的“激进理想”和60年代的“伊甸园”。20 世纪的美国文化对当今世界,尤其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太大了,这三本书把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分析得明明白白,读这些书至少可以纠正一个误解:美国文化有其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绝非当下借着全球化攻城略地的好莱坞大片、麦当劳、星巴克之类所能代表的。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虽然规模很小,但就质量而论,确是不容错过的好书。可惜出版周期太长,印数太少。1996年再版,换了统一风格的封面,也不过加印了区区2000册,能不能满足研究美国文学专业人士的需要都成问题,遑论成为大众文化圣经?不过话说回来,在大众津津有味地观看品三国讲论语的时代,谁还会读这些过于严肃的、很不时尚的书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