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2017-11-25刘颖
刘 颖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2)
小学古诗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刘 颖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2)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词歌赋为后人传颂,经久不衰。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在现如今的古诗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古诗的魅力不能完全展示,本文就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古诗;小学;教学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其中的部分经典古诗被选入小学课本,在稚嫩的朗朗童声诵读中与学生相会。一般小学课本中入选的古诗,通俗易懂,韵律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对学生有着特别的感染力。笔者时隔数年之后才回味起儿时所学古诗才意识到句句为经典,字字耐咀嚼,那些诗句穿越时间的阻隔仍能脱口而出,令人回味无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每个学段都有关于背诵诗文篇目的明确要求,并在附录部分对小学阶段推荐75篇古诗文,其篇目高于对7~9年级所推荐的61篇,由此可见古诗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希望笔者的拙见能为完善古诗教学做出些许贡献。
1 教学方法的单一
教师按部就班地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依照“介绍作者生平-翻译古诗意思-解释思想感情”等步骤进行教学,从翻译到解释思想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将固定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做虽然节约了教师备课时间,殊不知却抹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主动探究、揣摩古诗思想的乐趣,学习古诗变成了干巴巴的识记和背诵,这样的教学模式,又如何能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呢?
2 熟读和会背不等于理解
笔者在观摩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时发现,许多学生对古诗几乎达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但是却存在其含义不求甚解的现象。这其中潜在的问题需要教师重视起来,否则一节看似热闹的古诗课,学生收获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诚然,对古诗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会背的基础之上。熟练无误的背诵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要求,但如果对古诗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那未免就降低了古诗的真正价值。对古诗意思的不理解和错误理解,都不能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3 古诗释义方式有误区
上面问题也提到,教师灌输式的翻译方法使学生很难真正对古诗理解。小学生刚接触古诗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解释古诗字义。但是如果一味的灌输,将古诗字面意思、含义、甚至作者的思想感情都由教师呈现给学生,学生接收到的也只是一堆枯燥的文字,无法产生自己对古诗真正的理解。
而且古诗的美蕴藏在诗句的韵律中,蕴藏在含蓄委婉的寓意里,教师按照教参将现有的古诗翻译呈现给学生,通常只是将古文转化为通俗的白话文,对于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意境却无法复现出来。造成了“在语言上只将无严格语法规范的文言转成有严格语法规范的白话,而根本不顾古诗独特的点面感发式语言体系在今译中的转化问题”①的现象。
基于以上可能存在的教学误区,笔者提出以下拙见,希望能为古诗教学的完善提供些许帮助。
3.1 朗读要有目的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每个学段都有关于朗读的规定, “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已是对朗读法明确的肯定。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情感都是建立在对作品的熟读甚至成诵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建立情感氛围时最有效的办法也是通过反复朗读,朗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教师应该明确每次朗读的目标,以读助悟,朗读的目的除了体会古诗本身的韵律美外,还应去感悟诗所表达的感情,对诗的感情的体会又能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效果。
我们来看两个三年级古诗课上的教学片段。
【案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片段一:
师:王维只是在九月九日才思念亲人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字感觉到的?
生:“倍”。加倍、格外、更加,说明王维平日里也在思念亲人。
师:同学们,请你假想一下,如果过节,别的同学都有父母相伴出去游玩,你却身处异乡,孤身一人,你心情能快乐吗?请你们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片段二:
师:是什么原因使王维“倍思亲”呢?诗中有几个字点明了“倍思亲”的原因,请你找出来。
生:独,异,遥,少。
师:怎么理解这个“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两个“异”体现了他在外漂泊的孤独感。
师:同学们,当时的长安是非常繁华的城市,但对于王维来说,这里却是陌生的,这里的繁华热闹衬托得他更加孤独寂寞。每逢佳节来临,孤独感愈发深刻,思念亲人的感情也会更加热切,请你们带着孤独和思念之情,再来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片段一中教师通过移情,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初读前两句诗来体会诗人情感。在片段一中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通过动情的陈述渲染出孤单、思念亲人的情感氛围,最后通过再次朗读释放学生的感情。片段二中的朗读是在片段一的初步情感体验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两次朗读前教师都做了充分的情境渲染,并在学生朗读前明确了朗读的目的性:体会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可谓层层递进,点明主题。
3.2 “翻译”要重意境
陈玉兰教授在《论古诗今译中汉语诗体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说到“‘意境至上’乃是中国古诗之所以能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决定”。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主观与客观、意与境、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和自然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②,换句话说,古诗今译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教师在讲解重难点字词后,让学生明白古诗的大概意思,但这不是古诗讲解的最终阶段,还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古诗的深层含义。教师在翻译过程中应找到学生与诗、古与今的契合点,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与古诗进行交流、共鸣。
“诗句有限而意境无限”,一首寥寥几字的古诗,可以由三两句话翻译成白话,也可能数万字道不尽其中寓意,关键在于诗的意境是否表达出来,这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诗的意境并以合适的教学方法翻译给学生。
3.3 古诗教学也可灵活多变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特点,多角度解析古诗,创新教学方法,也许会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画诗
央视教育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就有通过观看沙画猜诗句的环节,这要求选手对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有足够的熟知程度。反之,构图清晰的画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小学生年龄较小,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当以画面呈现给他们时,就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图画,再通过图画去理解诗,脑海中就很容易浮现出诗中之画了。
教师可以在课堂用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边引导学生构思古诗的画面边画,对于有绘画技巧的教师来说也可以用毛笔作水墨画,能更好地与诗意符合。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必然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对教师的绘画素质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求较高,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教师也可将“画诗”作为家庭作业,调动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比比看谁的画面更符合诗的意境,在班里进行作业展示,增加古诗教学的趣味性。
(2)吟诗
吟诵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学习方法,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去有节奏的读古诗词文③。吟诵不同于朗读,吟诵讲究技巧和规则,它相比朗读在节奏的把握、字音的读法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吟诵法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基于诗本身具有的韵律工整、节奏分明的特点,只有运用吟诵教学古诗,才能真正教出古诗的味道,才能真正让学生记忆深刻④。
在吟诵中教师将诗句基本的停顿、节奏、声调给学生提醒过后,不必硬性的规定读法,通过古诗内容和思想情感来让学生自己体会,学生理解了古诗所表达的意义,自然就能读得感情到位。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很重要,使学生掌握诗的节奏和字音的正确读法。
(3)唱诗
“唱诗”即将诗的内容与音乐的旋律结合起来,在古代音乐诗关系甚为密切,最初的“诗”、“歌”和“舞”是一体的。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可“古今结合”,将古诗唱出来。
黄波在《我的迷人“语”秘书》中提出了“唱诗法”⑤,就是让传统的古诗与现代的音乐结合,趣化古诗,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可将古诗熟记于心。小学一般来说七言和五言诗,选择歌词为七言或五言的歌曲,将其曲与古诗文本结合成为一首“新歌”。很多歌曲我们可“为我所用”,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与儿歌《小乌鸦爱妈妈》的旋律结合,《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和与《两只小象》的旋律结合……另外《数鸭子》、《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歌曲都可以与古诗文本结合。
教师选择配乐上也要注意音乐的主题要与诗的意境相符合,如: 描写风景气势恢宏的古诗可选用激昂的音乐;描写生活惬意的古诗可选用活泼轻快的旋律……音乐与古诗交相辉映,相互交融,让古诗文和音乐共舞。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必须使用这些方法,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都有充分准备和把握下进行的,教师切勿仅为了追求新颖而盲目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否则,不但未能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弄巧成拙,得不偿失。教师要针对古诗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 陈玉兰,骆寒超.论古诗今译中汉语诗体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6,(02):152-164+208.
② 张媛,宋兴斌.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意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2-53.
③ 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D].北京大学,2012.
④ 刘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⑤ 黄波.我的迷人“语”秘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41-142.
刘颖(1993-),女,汉族,河南漯河人,在读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G623.2
A
1672-5832(2017)08-010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