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华烟云》的民俗解读
2017-11-25伊金龙
伊金龙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对《京华烟云》的民俗解读
伊金龙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京华烟云》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小说通过对北平城曾、姚、牛三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的描写,反映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态。作者运用“全景式”的创作手法,为读者详细地叙写出当时人们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传统民俗。由这些贯穿小说的民俗事项构成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对其作民俗解读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林语堂;京华烟云;民俗解读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巴黎旅居期间写就的长篇小说,于民国二十八年在美国初版发表。全书采用《红楼梦》章回体的结构形式,并用英文书写,其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后被译为《京华烟云》,又名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先生创作此书的动机很单纯也很赤诚,就是想把中国的文化介绍传播到国外去,让更多的外国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京华烟云》是一部展示战乱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对中国民俗事项繁杂、细腻的描绘,这也是值得我们去进行民俗解读的地方。
“民俗”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源于英文单词“Folklore”,愿意为“民众的知识”或是“民间的智慧”。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讨与阐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等。民俗事项的划分不尽相同,钟敬文先生将其分成四类,分别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在以上有关民俗事项的四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描写,下面选择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事项予以解读。
1 岁时节令民俗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根据不同节气来进行农业活动,以此形成了部分岁时节令,比如清明、立秋等。中国先民的原始崇拜也是岁时节令的来源之一,比如祭司土地神的“社日”等。《京华烟云》中对岁时节令民俗的描写也多有涉及。
小说第十六章“开蟹宴姚府庆中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团聚、共庆中秋的民俗画卷。可见在中秋节这日,人们共聚月下吃蟹赏月,对酒吟诗,生活多么美好。“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阖家团圆,其乐融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说中还有“折桂传杯”的家庭游戏,一家人围在桌子旁,一人在旁边打小鼓儿,鼓声一停,桂花落在谁那里,谁就要喝酒讲笑话儿。
1.1 丧葬民俗。葬礼是人生四大过渡礼仪中的最后一个礼仪,是一个人由阳世过渡到来世的礼仪。丧祭仪式中可以体现出子孙后代或亲友的尽孝之道和仁爱之心,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丧葬的程序极其复杂,曼娘的父亲去世,曾老太太让曼娘母女在曾家守丧七七四十九天,简称“七七”守丧。“七七”守丧是指每逢逝去的七天举行祭奠仪式,共做七次,共需要四十九天,其中“五七”是最重要的一次。小说中,在守丧的“五七”那天,念经超度亡魂的一个和尚对曼娘存有歹意,平亚出手相助,这使得平亚和曼娘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1.2 婚嫁民俗。曼娘和平亚在结婚之前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但曼娘不能马上同平亚结婚,必须等三年居丧期满才能到北京去出嫁。平亚病重,曼娘赶到北京去冲喜。“冲喜”是民间的一种迷信风俗,就是在人病重之时,希望能够通过操办喜事以达到驱除邪祟、破凶为吉的一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女方终身守寡的不幸局面。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木兰和孙亚的婚礼则最为隆重、最为热闹。木兰出嫁之前,曾家送上龙凤帖,请求选择好日子举行婚礼。两家还要“过礼”、“还礼”等程序,过程十分复杂。结婚当日,新郎需亲自到女方家迎娶,迎娶的场面以及送嫁妆的场面都十分热闹壮观。婚礼是人的“终身大事”,是生命礼仪的一种。婚礼的意义不仅在于繁衍子孙、传宗接代,更大的意义在于一对新人通过举行婚礼,他们的社会身份得到认可,同时也需要承担起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
2 其他民俗
2.1 信仰民俗。信仰民俗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其对人的精神生活具有某种影响力量。信仰民俗包括迷信和俗信。俗信是对合理的民俗事项的积极利用,而迷信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作用,弊害较大。木兰丢失之后,在全家人都搜寻无果的情况下,姚太太将木兰的生辰年月交给算命先生,希望通过算命先生来占卜木兰的吉凶。算命先生肯定木兰能脱离危险,这给姚太太以心理慰藉。此后姚太太又到城隍庙烧香,并占卜木兰吉凶。
2.2 缠足民俗。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丑陋习俗,严重推残着古代女子的身心健康。在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中,桂姐、珊瑚和曼娘等是裹小脚的,“一双金莲儿,纤纤盈握”,“纤小、周正、整齐、浑圆、柔软”。而木兰和莫愁作为新式女子没有缠足,在姚思安悬赏寻找迷失女童的启事中,描写木兰是“天足”。在封建社会,女人裹得一双漂亮的小脚才能更容易得到男人的青睐。
2.3 起名民俗。每个人都有姓名,姓名中往往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姚思安给女儿们起的名字,“木兰”的名字是那个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的名字,而“莫愁”、“目莲”分别是一位富家之女和入地狱救母的佛教圣人的名字。木兰在解释自己儿子“阿通”、女儿“阿满”名字时还作了一大段的阐述,可见起名字在传统社会中十分重要。
民俗文化是小说创作的素材,而小说的写作同样也反映出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的民俗文化。林语堂先生创作的《京华烟云》,是对当时北京城及其它地方的民间风俗的描写,也是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项的文学呈现,是林语堂先生所作的又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值得我们继续作详细的解读。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林语堂.京华烟云[Z].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 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刘勇.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6-103.
[5] 陈建宪.论民俗与文化的的关系[J].民俗研究,1992(3):1-7.
[6] 苏永前,汪红绢.《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J].漳州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 论《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J].闽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伊金龙(1992.05-),男,汉族,山东省高密市,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民俗学专业。
H319
A
1672-5832(2017)11-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