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副词“都”的习得研究综述
2017-11-25杨宏艳
杨宏艳
现代汉语副词“都”的习得研究综述
杨宏艳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都”的使用率较高,语言学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也较高。有关“都”的使用情况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很多学者的青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有关“都”的研究大多属于本体范畴。最近几年,有关“都”的国别化研究才出现。其中,有的研究侧重习得方面,有的侧重偏误分析方面。本文主要从“都”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两方面展开,其中,本体研究包括“都”的义项、语义以及句式方面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以留学生现代汉语副词“都”的习得方面和偏误方面的研究为主。本文的分析希望为今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副词“都” 本体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都”的使用率较高,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交流,我们经常会用到。有关“都”的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指向、语用等方面;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成就也是可观的,主要集中在留学生对“都”的习得和偏误分析两方面。前人的成就丰富,但是,有关“都”的研究综述比较少,笔者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希望对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关于“都”的汉语本体的研究
(一)“都”的义项及语义研究
关于“都”的义项,众说纷纭。有四分说、三分说 、两分说,还有主张一种义项的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都”的义项有四种:(1)总括的意思,被总括的内容一般在“都”前面;(2)与“是”一起用,阐明理由的意思;(3)有程度加强的意思;(4)有“已经”的意思。《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有三个义项,分别表示“总括”、“甚至”和“已经”意思,与四分说不同之处是把表示说明理由的意思,放到总括里面了。与三分说不同的是,两分说认为表示“已经”意思的“都”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这也是二者的关键不同之处。郭春贵(1997)不仅支持“都”表示“已经”的义项,还阐述表明在运用过程中,“都”和“已经”的不同之处。王红(2000)也认为,“都”只有两种语法意义,前者表示基本意义的范围副词,后者表示派生意义的语气副词,而表示“已经”意义的时间副词“都”属于语气副词范畴。也有的人主张“都”只有一个义项。蒋严(1998)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认为“都”只有表示“总括”这个含义,没有其他的语义,“连”、“比”、“是”等与“都”连用和表示“已经”意义的“都”都是这个用法。
(二)有关“都”的句式研究
马真在(1983)中阐述了七种格式,把它们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总括主语部分,另一类是总括宾语部分,这些格式的共同点则是“都”位于总括对象的前面。
史锡尧(1990)指出,当“都”表示强调意义的时候,常运用于固定的格式中,或者运用于和“连”共同存在的句子中。此外,他还提及“一……都…… 格式、“V 都 V……格式”,并且指出这两种格式的共同点是运用于否定句中。
杉村博文(1992)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了“都”的总括对象,并指出“都”的总括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选择性的,另一类是有选择性的。由于疑问代词属于选择性的任指成分,疑问代词与“都”共同存在时表示“泛指”,但是这种说法是不能认同的。因为疑问代词分别跟“也”和“都”共同存在时,都表示“任指”,同时也具有周遍性。
王红(2000)依据“都”在总括对象的前后,认为“都”的常见句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都”在所总括的对象后,另一类是“都”在总括的对象的前。第一类有八个常用的句式,另一类有两种最常用的句式有两种。
黄晓东(2001)通过对“无论 A,也/都 B”中“也”、“都”的考察分析,“也”具有比较意义,而“都”不具有比较意义,由于它们的语义不同,所以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作者通过对句式中A的结构形式的描写,同时参考“也”、“都”语义的考察结果,进一步探究该句式的意义差异,并对一些语言现象做出相关的阐释。
张莉莉(2001)对“都”的含义做出新的阐述解释,并从认知角度详细分析了“都……了”句式的语义特点,认为在该句式中“都”没有已经义,仍表示总括的意义。时间副词“已经”之所以缺失,是由于“都”、“了”一起使用。此外,文章还对该句式的认知语义的特征做了详细探究和讨论。
蒋静(200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纵向阐述了“都”的语法发展变化,认为“都”只表示数量上的总括。在此基础上,文章探究了“都”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做出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两个“都”的推断,一个是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对象具有同样的属性;另一个是语气副词,用极性手段表全量,“都”作为时间副词,这个用法也属于后者。
林晓恒(2006)从构式这个全新的角度入手,探究分析“S+都+V+的+N”这个句式,“都”对后面的动作是一个限定,而这个动作是“V+N”。当后面的动作重复、不间断出现的时候,它们形成一个集合,“都”是对这个集合“量”的限定。
邵敬敏(2008)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连 A 也/都 B”是一个重要的框式结构。从语法角度看,该结构的意义表示典型事情的发生或者没有发生,事情能否实现是该结构可接受程度的关键之处。该结构在演变中,“也”和“都”的语法含义已经淡化,具有提示对比的作用。
可见,有关“都”的本体研究的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主要涵盖“都”的义项和与“都”相关的句式这两个方面。其中,有关“都”的义项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展现不同的分说;有关“都”的句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的指向、语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探究。
二“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留学生副词“都”的习得方面的研究
杨柳(2009)通过查找语料库,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且对其中的偏误做出相关分析,比较全面地对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范围副词“都”、“全”和“只”、“就”进行了研究。
孙旭虹(2010)通过查找语料库,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且对其中的偏误做出相关分析,比较全面地对韩国留学生副词“都”的习得情况进行了研究。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副词“都”的语法点,归纳出与副词“都”相关的8种句式。文章更深刻、更准确地分析了副词“都”的偏误,虽然文章在阐述方面详略欠妥,但是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张艳(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副词“都”的8个常见句式为着手点,通过发放问卷搜集语料,并对相关语料进行统计分析与验证,得出了日本留学生在习得副词“都”时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日本留学生对“都”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二)留学生副词“都”的偏误方面的研究
解燕勤(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都”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抽取200篇HSK(高级) 的考试作文,并分析作文中“都”的偏误,总结归纳为:遗漏、混用、语序和搭配等三种。针对此问题,文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副词的基本义,还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派生义,进而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周小兵、王宇(2007)在研究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的基础上,从语法和语义角度,讨论范围副词“都”的使用,多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在教材编排反面,添加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境,更简洁地讲解,让学生没明白词语的含义。
杨阳、袁伟(2010)对越南留学生发放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关研究语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留学生习得副词“都”中产生的偏误情况,并对偏误进行分类,进而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刘奕男(2014)以语料库的语料和教学时搜集的语料为研究语料,统计分析该语料,总结归纳留学生习得范围副词“都”的偏误的类型,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进而提出有关教学、学习、教材编排等方面的建议。
朱晓军(2014)指出中亚、俄罗斯学生在使用范围副词“都”时容易出现偏误,这里的“都”表示“总括的”意思,但是,有关这方面的讲解,文章的篇幅较少,针对性不是太强。
可见,有关副词“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留学生对“都”的习得情况的研究,以国别化研究为主;另一方面是对留学生“都”的偏误分析,主要是探析偏误的类型以及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学习方法以及教材编排建议。
三、结语
本文通过查阅研究“都”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可见,本文的综述主要涉及“都”的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这两个角度的相关文献。本体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都”的义项和语义研究,“都”的句式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留学生对“都”的习得的研究,留学生对“都”的偏误分析的研究。从以上的综述可知,有关国别化“都”的习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笔者认为本次综述工作还是有必要的,任何科学的分析都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理性地、客观地对待各家的观点和看法,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可以比较清晰地呈现有关“都”的研究,让学者们对“都”的研究有一个更加全面而且深刻的认识,也希望可以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郭春贵.时间副词“都”和“已经”的异同[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2]黄晓东.“无论A,也/都 B”句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1(5).
[3]蒋静.“都”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其分类[J].汉语学习,2003(4).
[4]林晓恒.“都+V+的+N”的构式分析[J].语言研究,2006,3(1).
[5]杉村博文.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也/都……”结构的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6]邵敬敏.“连 A 也/都 B”框式结构及其框式化特点[J].语言科学,2008(4).
[7]史锡尧.副词“都”语义语用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1990(4).
[8]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0(12).
[9]解燕勤.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都”的偏误分析及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10]杨阳,袁伟.越南留学生习得“都”的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研究,2010(1).
[11]张莉莉.谈“都……了”句式的认知特点[J].南京师大学报,2001(6).
[12]周小兵,王宇.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2).
[1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4]朱晓军.中亚、俄罗斯学生学汉语词汇语法偏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杨宏艳(1989-),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