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之弘扬
——以抗日战争为视角

2017-11-25王晓丽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弘扬中华民族

王晓丽

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之弘扬
——以抗日战争为视角

王晓丽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孕育和发挥,从而使得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赢得完全的胜利。抗战胜利虽已有七十余年,但其孕育的民族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肩负有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新时代,我们仍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 时代价值 路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典范,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淋漓尽致的孕育和发挥,从而使得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赢得完全的胜利。抗战胜利虽已有七十余年,但其孕育的民族精神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肩负有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新时代,我们仍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迸发。当时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牵动着全国爱国人民的心弦,国家之兴亡,匹夫之责,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决心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促使全国爱国人民涌现出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凝聚精神;义无反顾,英勇奋战的献身精神;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而使得中国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

(一)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凝聚精神,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再度合作,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中各界民众在危机感、责任感的驱使下,为了救亡图存,以不同形式参与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参军、参战、组织自己的武装、罢工、示威游行、以笔代枪等等,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相持阶段,面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共产党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原则,争取与国民党团结抗战到底。在根据地,共产党进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以照顾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从而团结一致进行抗日。当时只要是爱国的中国人不管是官兵还是老百姓都会在前线或后方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由于空前的民族觉醒和全民族的凝聚精神,使得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抗日。

(二)义无反顾,英勇奋战的献身精神,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间,广大爱国官兵和有志之士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而义无反顾、英勇奋战,以致于光荣献身。在战争中,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比如我们熟知的共产党员:左权、赵尚志、杨靖宇;国民党爱国人士:谢晋元、张自忠等,此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人民群众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英勇献身。正是因为广大爱国志士义无反顾、英勇奋战的献身精神,中国人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

(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之魂。正是靠着这种奋斗精神,中国人民才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当日本侵略者用现代化武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中国人民承受着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但面临艰险,中国人民丝毫不畏惧,采用各种方式克服困难,与敌人决战。中国共产党采取游击战的战术,建立根据地,用“小米加步枪”跟日本的现代化武器进行决斗。面对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大生产运动,自给自足,从而渡过难关。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战胜了各种困难,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抗战胜利虽已有七十余年,但其孕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源远流长,现今仍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保持国家稳定的精神纽带

民族精神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它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进社会的各个领域。“人心散则国必弱,人心齐则国必兴”。[2]20世纪30年代日本之所以敢侵略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落后,政治不统一,人心散,民族凝聚力弱。最后中国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战胜日本,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凝聚精神的发挥,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对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其稳定靠的就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否则,国家就会陷入分裂的状态,就难以强大起来。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经受住国内外动荡、外敌入侵的各种考验以保持国家的稳定,仍然需要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凝聚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

如今,大国的较量主要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3]因此,在综合国力较量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增强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而且也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把拥有巨大力量的民族精神注入到竞争中去,并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反击各种敌对势力的侵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资源

实现中国梦,是世代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中国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因此,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因此,在这一伟业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风险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不能成功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这一伟业,没有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凝聚精神也是不能成功的。因此,要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只有发扬抗战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奋斗、献身、凝聚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

(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不是故步自封的,我们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先,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因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以什么理论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国家选择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4]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使之中国化,从而使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面取得成功,为此也弘扬和光大了民族精神。今后,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仍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顶住一切外来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5]传统文化也传递着民族精神,为此,民族精神的弘扬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再次,要汲取先进的外来文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6]总之,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外来文化相结合,以此为基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民族精神增添新内容。只有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在实践中得到弘扬和广大。

(二)加强党的建设,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时代先锋

执政党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民族精神弘扬的程度。执政党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先锋,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也应作为中国人民的表率。由于部分党员在执政以来没有经受得住“香风毒雾”的侵袭,党的廉政建设受到严重考验,使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影响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为此,要使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和水平。只有这样,党员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和做出正确的决策,充分发扬抗战时期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即动员群众,实行民主,增强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去实现中国梦。

(三) 把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到国民教育中

国民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因为它能系统地广泛地弘扬民族精神。国民教育的重点就是青少年,其民族意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首先应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学校教育中,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尤其是要了解抗日战争中所迸发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此外,在全民中也应普及抗日战争史,加强国民传统教育,提高民族之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十一世纪,对中国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纪,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纪。为此,我们应努力弘扬和实践中华民族之精神,满怀信心地迎接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张岂之.民族精神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1).

[2]郑晴霞.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董立群.新时代必须大力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4]吴潜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5]石复生.对民族文化特色的思考[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

[6]徐静,钱斌.邓小平时代主题论的再学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王晓丽(198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政党政治。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弘扬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抗日战争(第一卷)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