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称谓语加标记后对亲疏关系的影响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官职现代汉语交际

郭 燕

现代汉语称谓语加标记后对亲疏关系的影响

郭 燕

人类的交际离不开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称谓语则在社会交际中占有着重要地位,而称谓语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研究现代汉语中称谓语加标记后对亲疏关系的影响必须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动因,通过分析复杂的社会文化动因来探讨称谓语加标记后对亲疏关系的影响。

称谓语 标记 亲疏关系

一、前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称谓语作为语言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类交际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汉语里就有相当丰富的称谓语。“称谓”一词的解释较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意即称呼、名称。马宏基和常庆丰合著的《称谓语》(为王力廷主编的《现代文化语汇丛书》之一种,新华出版社出版,1998),他们认为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汉语称谓语经加标记后亲疏关系是否改变。

二、称谓语的分类及核心称谓

在现代汉语中,称谓语大致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主要用于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如“爸”、“妈”、“哥”、“妹”等,而汉民族的亲属关系之复杂,分支之庞大可见一斑,但主要分为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直系与旁系等。社会称谓则广泛应用于社交场合,如“领导”、“先生”、“老板”、“女士”等。此外,现在有一股风气,如本来是兄弟、朋友、同事或同学关系的,流行互呼“姓+总”,或“姓+老板”等,也就是有的时候甚至用社会称谓语代替了亲属称谓语,表示调侃或有意抬高身份,主观色彩较为浓烈,但这种称谓改变并不影响到亲疏关系,我们重点要提的概念是拟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语是指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比如我们称关系较好的同事或同学为“兄弟”或“姐妹”,甚至叫陌生人为“叔叔”、“阿姨”、“奶奶”等,可以说拟亲属称谓应用范围极为广阔,适用于各种关系。在专家学者看来,拟亲属称谓的广泛应用是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规范及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而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会发现这源于根植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一方面它是中国家族文化意识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礼制对社会中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制约的结果。

现代汉语称谓语中的核心称谓有:爸/爸爸、妈/妈妈、哥/哥哥、姐/姐姐、弟弟、妹/妹妹、叔叔、阿姨、伯伯、爷爷、奶奶、老板、老总、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师傅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拟亲属称谓作为一种特别的称谓形式,其涉及的亲疏关系最模糊最难判断。我们可以管不认识的男子叫“哥”、小孩经常逢中青年男子就叫“叔叔”或“伯伯”,大龄女子叫“阿姨”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关系有多亲密。可见,这类是个例外,我们不予以深究。还有一种是亲属关系里面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亲疏区别,我们也不予讨论。

三、称谓语加标记后亲疏关系不变的情况

(一)单音节亲属称谓语重叠

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亲属称谓语在重叠后并不影响亲疏关系。如,一般小孩子倾向于使用重叠语,叫母亲“妈妈”而不是“妈”,也有成人出于习惯也使用重叠语。

(二)单音节亲属称谓语前加基数词

在单音节称谓前面加上基数词后,一般表示排行,如“大伯、三叔、四哥、五姐”等。当然,这也不影响亲疏关系。

四、称谓语加标记后亲疏关系更近的情况

(一)“亲+妈/爸”

我们知道,有时“妈/妈妈”不一定是自己的亲生妈妈,也有可能是后妈,所以在称谓上可能就有“亲妈”和“妈”之分,这时的“妈”相对加标记后的“亲妈”反而关系更远了。

(二)“姓+官职/(缩略式)”

对上司或上级的称谓是目前变化较大的一种称谓。现在流行用“姓+官职(缩略式)”来称呼上级。比如称谓上司为“刘总”、“周董”,称呼上级为“梁院”、“杨处”、“周队”,则表明对上司或上级既尊敬又不乏亲近。这样往往比起直接叫官职名或用“姓+官职(全称)”更为妥当。如今还风行直接忽略对方的官职、职业等,根据年龄大小或辈分高低,改为直接用“姓+少/老”或小/大/老+姓”称呼,这种称谓形式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数见不鲜。如人们称比自己年长的邻里或同事为“老王”、“老陈” 等以示尊敬,而比自己年幼的则用“小刘”或“小张”等以表亲切和爱护。“大姓”较为随意,既可用于平辈,也可以用于称呼晚辈。而对地位较高或受人爱戴的老者特别是有学问有见识的老者,人们常用“张老”、“李老”等来称谓。对年轻的男子称“郭少”、“赵少”等有时表示尊重或欣赏,但有时可能表示讨好巴结、调侃或抬高身份。这些称谓比起直呼其名或叫上职称等更为亲切或亲密。

五、称谓语加标记后亲疏关系更远的情况

(一)“姓+亲属称谓语”

这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扩展了。如现在流行叫和自己的父母的同龄人为“姓氏+爸/妈”或者“姓氏+爸爸/妈妈”。很显然,虽然加了“爸”、“妈”,但毕竟不是真正的亲属,因而关系相对疏远。但和“姓氏+叔叔”或“姓氏+阿姨”等关系比起来又相对亲密。

(二)“姓十官职/职业”

在中国,不论级别高低,都能用“姓+官职/职业”称呼。如:王厅长、李局长、周老板、刘经理等,但如果是官员身边较亲近的又不是亲属关系的人直接称呼官职则更显亲切。如“秘书”直呼她的上司“老板”或“主任”可能更显亲密。如果她呼某人“刘经理”则有可能不是她的直接上司,更有可能是客户。

六、称谓语加标记后亲疏关系影响不明的情况---“姓+老师”

“老师”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社会称谓之一,说它常见是因为称对方为老师,不代表对方一定是一名教师,也有可能医生、记者、工程师或教练员甚至可能是个老总。也就是说,“老师”这一称呼不局限于教职行业。“老师”是个普遍性的称谓,“老师”的意义要笼统含糊一些。在大学,人们很少称呼职称,作为最高职称的“教授”相对使用得多,但没有人用“姓+助教/讲师”,而是统一叫“老师”,反而更显亲切。

由于“老师”这个称谓已经泛化,有时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关注,我们会在“老师”前加姓。但有时我们又会在与老师交谈时直接称呼“老师”以示亲近。而不同的老师可能对加不加姓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加了之后或觉亲近或觉疏远。这一直很难有定论。所以说“老师”这一称谓是个例外。

称谓语作为一种既特殊又普遍的语言文化现象,是人际交往关系的映射,更是社会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反映。而且称谓语的使用是与使用者的文化素质、身份地位及使用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风俗习惯等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探讨现代汉语称谓语加标记后对亲疏关系的影响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尤为重要。我们在对某一种语法现象进行分析时,要把这一现象放到社会文化这样的大背景中去探讨,这也是做语言文字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1]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李珍洁.汉语社交称谓语与汉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8(3):129~130.

[3]赵文.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研究[J].语文学刊,2015(13):30~31.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郭燕(1986-),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字、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官职现代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交际羊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两块磁的交际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古代的任免升迁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