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

2017-11-25马媛媛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学院网络文学文学

马媛媛 丁 莉

浅谈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

马媛媛 丁 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网络文学也随着这股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它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或是作者,或是读者,抑或是评论者。渐渐地,你会发现,当网络时刻环绕于我们周遭的时候,我们似乎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同样地,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新世纪的引领下也显得好不热闹,各种题材的作品也开始不断涌现出来,一时间风靡中国大地。但是,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会带来一些质疑,因此它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网络文学 创作 发展 局限

网络文学——新兴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形式的现象,但是对于网络文学是如何界定的,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有学者就对它做了如下定义:“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现代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1]通过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创作者是很自由的,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丝毫没有门槛的限制,因为网络赋予他们一种更为宽松的环境,并且也不会受到舆论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读者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创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来源。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这种新的创作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各种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第一次亲密接触》《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它们的出现便向传统文学吹起了挑战的号角,好像瞬时间,关于传统文学的一切马上就要销声匿迹了似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下手中的书籍走向电脑等电子产品,这样的潮流使很多年轻人也不在关注传统文学的方方面面了,因此人们也就越来越体会到网络文学在写作形式、传播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均显示出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性。

尽管网络文学目前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好的,但是在网络文学创作方面,由于创作者群体呈现出广泛性以及太过追求点击率的功利性等特征,导致了文学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可读性,因此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谢有顺曾在《需要有深度和精美》一文中指出:“网络文学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文学,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求,不光具有感性,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2]所以说,没有深度的网络文学作品只能是供大家在闲余茶后的娱乐性活动,这样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带给读者思考,同时它的存活时间也不会很长,而且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文学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学的虚拟性,由于网络为作者提供了极其自由的创作空间,他们可以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且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丰泽;二是作者创作出作品发到网上去之后,没有任何单位对作品进行审核或者负责,这难免导致作品的良莠不齐。

通过以上我们对网络文学局限性的反思,我们似乎或多或少对它会有些抵触,或者是压根就不会主动去接触它。但是,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它产生的理由,而且新事物的产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不能用这么片面的眼光来看待它,以至于抹杀它带来的积极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它体现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它是集知识、娱乐于一体的,也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与现代人的观念、意识更接近,更能反映出现代人的声音。

在网络时代的趋势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在电脑前工作、学习,所以这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活方式。“因《悟空传》一举成名的今何在说:‘感谢网络,它使我有一个自由的心境来写我心中想写的东西, 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种表达的欲望。’”[3]网络是很宽容的,它接受一切事物,愿意为作家们提供一个更自由的平台去施展才华,它的出现改变了培养作家的方式,也改变了作品的风格,对于这些改变,众说纷纭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带来了自由,就利用这一便利的条件去肆意创作,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使网络环境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目前,由于网络创作、发表、传播、阅读等途径是便捷自由的,创作者以及创作的数量也在日渐增多,因此对网络文学创作水平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高了, 这样的形势必然会刺激创作者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如今网络文学在叙述形式、结构方法、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上都有了重大改进。随着越来越多传统文学高手的加入,原有网络写手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并且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 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平也将越来越高。”[4]

针对当前网络文学不断改进、创新以及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局限,网络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创作者和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去享受网络文学的魅力。

[1]马龙潜.主客体结构论文艺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2]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J].桂海论丛,2004(03):42.

[3]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J].沈阳大学学报,2010(01):63.

[4]卢政.网络文学发展前景之我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03):68.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马媛媛(1995-),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通讯作者:丁莉(1970-),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人文学院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再论郑振铎对泰戈尔的译介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简介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study on corporat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haring economy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