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2017-11-25姜文君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遗产文物

姜文君

浅谈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姜文君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逐渐提高的当今社会,更多精神层次的要求促使人们在闲暇之余选择旅游放松身心和丰富生活,这一现象使得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是拥有足够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所以越来越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观光中被投入使用,日积月累下来作为历史沉淀的遗产们在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下还得面临许多游客不能很好地自觉地注意和保护从而造成的被破坏甚至有些严重坍塌,这些都应当引起我们相当的关注和重视。

旅游业 物质文化遗产 重视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在世界许多拥有著名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国,物质文化遗产被作为公开的旅游资源以成为常态,在这种态势下,遗产遭到破坏的命运基本已成为既定事实,所以如何保护一旦破坏殆尽就无法修复还原的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业甚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点课题,下面我以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论述这一问题。

一、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现状

在中国,人们细数出来的旅游大省大市几乎都有历史遗留的瑰宝,北京的故宫、长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云南的丽江古城等等,这些省市地区之所以被国内外游人青睐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拥有或文物或建筑或遗址的存在,它们吸引着游客的观光,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创造着相当大的收益。

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2008年11月份的江门日报上写到“‘五一’和‘十一’期间,故宫每天接待的游客人数接近10万,过多的人流,使一些路面和台阶磨损严重”,1925年仅17岁的故宫博物院职员那志良在《典守故宫国宝70年》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记述:“那天,我被派在外东路的养心殿照料,这里陈列着《南巡图》和《大婚图》等,先进来的看完不走,后进来的人,想走也走不成。我站在一只圆凳上,大声喊叫,说:‘请前面的人走动走动,让后面的人陆续松动。’谁理你?”。而在西安,秦始皇陵的保护问题已经让专家们头疼至极,新闻周刊《瞭望》发表文章,“仅仅为了满足现代人好奇的心理,或者为了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我们去挖一个帝王陵,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被一些媒体称为“兵马俑之父”的秦俑馆前馆长袁仲一持同样的观点。他对《瞭望》新闻周刊说:“让秦始皇陵永远安静地在那儿,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模式”。

可是即使伴随着再大的舆论压力,这些遗迹文物也都被当作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顶梁柱在使用着。在各个黄金假期和年节,我们仍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拥有历史遗迹的古城。

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矛盾

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排斥合理开发。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同样可以得到可观的回报。洛阳龙门石窟申报世界遗产之前,年均门票收入为1000万元,申报后第二年即达2700万元。避暑山庄1994年申报后游人增加10%。平遥1997年列入名录,次年门票收入从18万元跃升为500万元。但是,如果对世界遗产进行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则不仅会破坏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还会对遗产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情况列入《濒临》名录的,已达35处。

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到处都存在,而且情况非常严重。挑战不仅来自日益增多的游客和边远城镇的快速发展,也来自寒风、沙土、盐分和水。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文化遗产败下阵来”。最近几年,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旅游景区,因开发而造成景观和环境破坏、遗迹破坏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对世界遗产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或“过度开发”等人为造成对遗迹的破坏,将取消其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

三、旅游业发展前景的乐观与否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作家王莹在《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把握一个“度”》一文中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已由旅游资源导向型向旅游市场导向型转变,这固然是可喜的变化。但是物极必反,如果一味强调满足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不顾自身资源的特性,也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我国大多数著名旅游城市打出的招牌都是历史文化古都游览,北京西安中原地区的大多数城市都有古人遗留的古迹和文物展览馆,这也是我国作为客源国和多数城市作为客源地最吸引游客的原因,国内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国外的游客更是从更大的四面八方涌来,为了满足旅游客源市场对这种文明古迹观赏的要求和进一步探究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旅游地对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在加大开发力度,远远超过了研究历史的需求,更多地变成了满足旅游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要求。

物极必反这四个字说得非常好,不顾客观条件和时宜地去过度地开发任何事物,短时间内得到的效益都会成为以后长久发展的隐患。自然无情,历史亦无情。遗留的痕迹和宝贝都是经历了几百甚至千年风霜雨雪的考验,要知道作为一个国家旅游业最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使用一时的效益远远不及长久利用它们来的大。

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两者能否取得双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系统内容和研究方法,认为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性研究为研究系统的基础,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核心,而以两者为基点进而扩散到旅游开发体系、行业管理体系、社区参与体系等子系统的研究。

可以不夸张地说,旅游业发展前景是否乐观,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被完好保护和存留是关键原因,最通俗的话来讲,没有了故宫和万里长城,外国人到了北京看的东西还能多么?

在先不考虑其他条件的基础上,物质文化遗产如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适度地开发,那么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可以用乐观来形容,但如果还是不管保护只为满足经济增长而一味地开发不知如何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那旅游业在中国的前景在哪,我看不见。

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的现状

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守望秦陵30余年的吴永琪表说过这样的话,秦始皇陵从种种迹象来看没有被盗的痕迹,但是:对秦陵这类历史遗迹的保护,最大的威胁其实并不是盗墓贼,“而是某些领导的观念,特别是像开挖秦陵这类所谓造福一方的非科学的观念”。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好的保护,关键是领导是否有科学对待文物的观念,普通群众是否有科学的文物观。

在有关部门的规划方案里,秦始皇陵的主体部分不但不会开挖,而且其周边更大的范围还将作为大遗址得到保护。有关部门专门为保护秦陵遗址立法,还对秦陵封土外城2.13平方公里内的2000户居民进行了搬迁,一个保护力度空前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已经雏形初现。这是让人可喜可贺的消息,在中国更多地被呼吁保护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你在百度上查找物质文化遗产的某内容,出来上百条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想留住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可是试问,如果没有物质文明,哪能来的了精神文化呢?在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保护和肆意践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担忧不是么?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所谓的那么被动,不仅仅要靠技术将遗产实体保存下来即可,是要求有关的部门甚至全民都有这种正确的史学观和科学的文物观。目前仍有不少部门和民众把文物当作旅游观光的一部分,看成是地方经济的摇钱树。在这种气氛下,文物看起来很热,但实际上热的只是商业价值,而文物的文化功能和其他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内容亦相当广泛,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效,但对比国外的研究状况,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开拓、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城市发展、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很是薄弱;另一方面这些集中的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一般的分析和论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学科背景也比较单一。

五、拯救曾屹立不倒的城池们,让旅游业长治久安

从我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1982年到现在已经二十九年过去了,对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仅仅界定了它们的所属者和如何使用,在如何开发,开发后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并没做很多的规定。在我们看不到得地方仍有多少遗迹被动地为适应经济发展而被不限额度地开发着,甚至连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27处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是否开发争议的也存在。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必须要有强硬的措施,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二是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进而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起到促进作用。

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是大举动,但法律实施后,在各地方政府各文物保护单位各景点管理者甚至到各个游客到底应该怎么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对历史自己的认识和认知。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因此,任何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做到合法、合理、科学。其一,利用文化遗产必须合法。其二,利用文化遗产必须合理。在旅游业中“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保护的原则,也是一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旅游业的开发上,应广开思路,取得旅游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其三,利用文化遗产必须科学。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储存着大量的信息,但对这种信息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是能够一次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观光次数的增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不断地进步,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也会越来越深化,这对旅游业前景的发展也是可观的进步。在旅游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任何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都不能采取掠夺的、破坏的方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意或无意地剥夺后人对资源的享用权,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二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遗产保护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关系,任何地方都不能把文化遗产当做一般的经济资源开发,把经济效益视为唯一目的,不能只顾赚钱而不顾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有一段话说,文物旅游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眼睛是起点,内心的感受是深层次的目的。如果说只是观光,没有一定的准备,就会导致参观的盲目、粗浅和猎奇,满足于坊间的、附会的传说故事,满足于到此一游,从而降低了自己旅游的品质。这样带来的不经意的破坏和灾难带给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确实意想不到的后果。

作为被培育的战略型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未来的道路能走多远走多久,是否宽阔,会不会崎岖,不仅仅在于宣传和知名度,这一切的根基都是我们总会轻易想到却很容易忽视的物质文化遗产们,是它们给了旅游业在中国发展的契机和奇迹,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物观和旅游观赏观,在文明的国度做文明的游客。

[1]李雅萍,吴佳佳.别让”开发”毁了世界遗产[N].经济时报,2004-6-26.

[2]新华社.中国世界遗产保护进步巨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6-28.

[3]朱迪丝.H.罗布任斯基.步履蹒跚的文化演变[N].纽约时报,2004-7-15.

[4]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J].文史杂志,1996(06).

[5]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旅游业文化遗产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文物失窃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