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特性研究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样式民国知识分子

李 锋

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特性研究

李 锋

本文对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过程中参照源广泛性、知识分子引领性、互动性、冲突性、区域不平衡性、中和性等六大特性的分析与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对于近现代我国艺术设计转型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

民国初期 艺术设计 思想变革 特性

民国初期,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各种艺术设计思想观念,因政体变革而得到自由的释放与显现。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范式处于革故鼎新的交替阶段,包含艺术设计在内的各项变革真正从观念和形式上在民众生活中全面推开,民众因家庭背景、接受教育内容、习俗、年龄、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艺术设计变革持多种态度与评价。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中的中国艺术设计思想,在从传统思维模式向现代思想体系的转变的过程中显现出多种特性。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些特性进行分析与归纳,希图为研究民国时期艺术设计转型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现代设计样式参照源的广泛性

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广泛的现代设计样式参考源的出现,是促进当时设计师设计思想与民众对于设计的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专制政体的清政府,民国政府给予设计师与民众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权,这使得民众生活中的现代参照源能够在充分地在设计师与民众思想意识中发挥作用。民国初期,生活在中国各大城市租界里的外国侨民服装及生活用品,租界里带有欧美现代设计样式的建筑,厂房里的现代生产设备,汽车、轮船、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洋行里的外国商品,商场里的仿自洋货的国货商品,留学生带回的现代生活作风等等,这些印有很深工业社会机制时代特征烙印的参照源范围广、数量多。如果说现代样式的人造物在基本形态上给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及实践向现代设计变革提供物质性参照,那么“侨居西人或教士所传播,留学生或番客所燃染”[1]的生活习性,则在使用与消耗现代样式人造物的行为习惯上给国人以精神观念方面的参照。

除实物与生活方式参照源外,以图文为主要内容的印刷品是民国初期的重要的图像文字参照源和信息传播媒介,这些印刷品包括书籍、杂志、报纸、广告宣传品、商品包装等等。清末民初社会制度变革的同时,出版物市场上与生活相关并倡导现代生活方式的书籍出版物,社会上畅销的《东方杂志》、《良友》、《妇女杂志》等生活类杂志及《申报》、《益世报》、《新闻报》、《大公报》等报纸等印刷品不仅数量众多,且读者群不断扩大。短周期出版物将西方现代设计样式不断介绍到国内,给民众以不断的视觉冲击。民国初期现代商业的兴盛,促使商品广告宣传品、商品包装等商业美术设计的发达。上述刊物与商业美术设计品常常以反映现代审美样式的建筑、服装、家具、生活用品、商业美术设计作品等图片及介绍性文字,给民众在消费观念与审美观念上充分的现代设计样式审美的思想动员。

二、知识分子的引领性

民国初期的知识分子继承了魏源、章太炎、严复等我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救世意识,并且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宽容性与学习积极性方面,在整体上要比以往知识分子更强。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整体知识结构比民国以前知识分子更加全面。不仅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具备较强的现代意识,即便是在国内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因民国初期中高等教育中现代知识内容的增加而具备了一定现代意识。与传统工匠和普通消费者不同的是,民国初期接受过现代知识内容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科技、质量、经济、安全、卫生等现代观念较强。留学归来创办华商广告公司的林振彬及联合广告公司经理陆梅僧,留学归来或创办设计学校或创办设计专业或从事艺术观念推广的关颂声、柳士英、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杨廷宝、赵深、陈植、童寯等人,在设计思想上不同于早期传教士或与美术相关机构培养起来的月份牌画家,他们更注重设计的现代性与实用功能。他们的从事的设计与教育活动,在国内设计界起到了良好设计示范与引领的作用,推动了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的变革。

另有一部分在文学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非专业从事设计工作的知识分子如蔡元培、鲁迅、丰子恺等人,通过著书立说或业余参与艺术设计传播现代思想。如主张“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先生推崇现代美;具有绘画艺术基础的丰子恺先生,曾在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的《西洋建筑讲话》一书中介绍勒·柯布西耶(当时译为勒·可布褒奇)“家是住的机械”的著名的功能主义设计观点;鲁迅当年在教育部任职时主管美术教育,1913年鲁迅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出包括建筑的美术与经济的关系,认为“美术可以救援经济。方物见斥,外品流行,中国经济,遂以困匮。然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强调设计在商品竞争中的促进作用。鲁迅业余时间从事设计工作,民国政府早期的十二纹章国徽、北京大学校徽、《呐喊》、《铁流》、《小彼得》、《奔流》第一卷第一期封面等皆为鲁迅先生独自或作为主要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很多知识分子如鲁迅传播设计与经济的关系一样,不断传播与现代设计相关的生活观念,引领现代生活潮流,如“卫生以清气与日光为至”[2],“人之居室,最为重要,宜多开窗户……窗牖嵌以玻璃,则明亮而透光,其他如天花板地板,俱宜髹以白色之漆,使尘埃易见”[3]等等。

三、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的互动性

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中的互动性,体现在具有现代设计思想的设计师及其作品与作为消费和信息接收群体的民众的思想互动中。现代设计师传播现代设计思想过程中,必须顾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对于消费者的尊重,体现出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当中“人文关怀”的一面。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民众在多年的西式设计样式的熏陶下,对于中西设计样式的利弊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在民主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前提下,民众具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意识。这在具有一定文化理解力的消费者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上海市市长吴铁成住宅采用适应房主审美意识的“外中内洋”式,鲁迅先生在表达自己对著作封面设计的意见时,常会跟陶元庆、钱君匋等设计师进行商议。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制造厂之初,重视产品“佛手牌”商标的设计,将自己蓝黄主色的思考传达给设计师[4],上海泰康食品厂经理乐汝成在确定企业产品商标时,将对品牌的想法传达给设计师,形成了良好视觉效果的“福”字商标。在一款饼干包装的设计上,乐汝成建议采用红色包装,并“请人在饼干听上设计了一只非常醒目的金黄色大公鸡”[4]。

四、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的冲突性

民国初期政治制度革新,激发了民众思维向现代模式转变的热情。但如同并非所有民众都能适应社会变革一样,艺术设计思想变革虽然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但也会因思想认识方面的差异而使得部分持守旧态度的民众感到不适应。观念中的差异往往会产生各种思想冲突。如果这种冲突仅限于民众中不同生活观念或消费与审美观念的冲突,则并无大碍,但民国时期有些领域的艺术设计思想变革中的冲突已经发展成为暴力的冲突。

民国初期有些与艺术设计变革相关的思想冲突,是出于民族利益的考虑。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以民族情感为旗帜,掀起保卫民族利益的宣传浪潮。在民众观念受到外国商品样式与生活方式极大影响之时,学者们认为当时“急需建设保持我国民族及民族性文化,以维持我国民族生命”[5],学者徐啸吾甚至在1931年第1期《商业月刊》上发表文章《怎样去抵制洋货》教导人们抵制洋货的方法。与当时流行的“摩登”观念相冲突,甚至西装也在被某些爱国民众禁止之列。“有数团体,认为服装之应予限制,实为当务之急,禁穿西装的声浪,乃乘时蜂起”[6]。20世纪30年代,杭州等地曾出现“摩登破坏团”,见到有穿西式流行服装或烫头者,即予以破坏[7]。由于民众审美思想认识的差异,或出于爱国主义情感,或出于民族利益的考量,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中,常常夹杂着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思想冲突,这些冲突在当时中国国情下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的地域不平衡性

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主要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天津等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表现突出,而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县城及全国乡村,因旧有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并未受到机械化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活模式的强烈冲击,民众生产生活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变革表现得不明显,因此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存在着地域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来自于地域经济发展、消费能力和现代生产生活模式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里,“许多新式的设备例如电灯,自来水,无线电,煤气等等渐渐的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这些设备渐渐地变为少不来的了,不但富人,同时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8]民众对于现代化的消费品已经是司空见惯,受外国现代样式消费品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消费和生活中具有较强的现代观念,而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乡村,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仍在延续,民众消费品中机制商品数量极低,因此在这些地区,民众观念很少受到现代思维的影响,不管是工匠还是普通百姓艺术设计思想变革进程非常缓慢。

六、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的中和性

民国初期艺术思想变革中的中和性,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中和观念及实用主义观念。中国民众消费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很强不同于上层社会奢侈与装饰主义消费习惯的实用主义观念,墨子的实用主义、韩非子的功能主义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消费观念。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提倡的“实用主义”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10]。在民族主义思想兴起之时,我国民众在选择西洋化和民族化样式时,能从实用与装饰相协调的中和观念角度出发,对西洋化和民族化相调和,体现出一种中和性。这种中和是从民众消费与审美观念实际出发而形成的。正如当时学者所言当时民众“所需要的,却不是真正的西洋货,尤其不是西洋人自己以为有美的意味的西洋货,他们所欢迎的货品,是西洋人为中国特制而合乎他们贪便宜和好装幌子的脾胃的。……在旧式的房屋外面砌了些红砖,就算是洋楼,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建筑。……打着锣鼓的新戏,时装美女的月份牌,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艺术。”[10]

七、结语

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过程中,设计师、工商企业家、知识分子、消费者等群体广泛参与,其变革过程具有很强的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线路性,整个变革过程具有参照源广泛性、知识分子引领性、互动性、冲突性、区域不平衡性、中和性等六大特性。对于这些特性的研究将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的转型问题提供理论研究参照。

[1]陈锡襄.调查现代欧化风俗提议[J].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11).

[2]天翼.家具改良说[J].进步,1913(1).

[3]周免烦.居室卫生谈[N].申報,1921-10-2.

[4]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5]孙乃湛.保持我国民族及民族性文化之急需[J].民鸣,1935(23).

[6]依明.禁穿西装[J].民众生活,1930(6).

[7]佚名.“摩登破坏”有感[J].民声周报,1934(2).

[8]文水.高房子和现代生活[J].青年友,1930(10).

[9]庄俞.采用实用主义[J].教育杂志,1912(7).

[10]坚瓠.“欧化”的中国[J].东方杂志,1923(4).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初期艺术设计思想变革特性及表现形式研究”(项目编号:12YSC015)成果;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成果。

李锋(1977-),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设计历史及理论。

猜你喜欢

样式民国知识分子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