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学的叛逆写作
——80后青春写作的兴起对中国文坛的冲击及其与主流文坛的对峙、融合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文坛出版社

严 芳

新时期文学的叛逆写作
——80后青春写作的兴起对中国文坛的冲击及其与主流文坛的对峙、融合

严 芳

“青春”是近十年来被书写的热门话题,“80后”曾是世纪初最年轻的创作血液。本文试图从80后青春写作对中国文坛的冲击,世纪之交80后青春写作的速涨速消和80后青春写作与主流文坛的对峙、融合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文化转型期里文学性与市场性,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主流文坛与游离作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中蕴含的文化嬗变及精神实质。

青春文学 80后 主流文坛 市场文化 理性回归

世纪之交,韩寒、郭敬明等一批青年作家的走红引发了一场青春文学热 潮。在明星效应、市场文化和商业炒作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文坛涌现了大量新面孔和新作品,并对传统的文坛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概念作文大赛”、春风文艺出版社、“80后”等关键词与青春文学共同兴起,成为一时期文学的风向杆。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中,郭敬明、李傻傻和周嘉宁等人以“80后”作家的身份入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流文坛对“80后”作家文学史影响的肯定。但是,查阅以往的文学史著作,却鲜有将“80后”作家、青春文学收入其中的,这透露出了主流文坛对这一新创作群的犹疑态度,对他们“放逐批判现实,启蒙大众,面向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抑或是审美现代主义直面心灵世界和生存体验的个体叙事”价值取向的质疑,对他们是否能被结构进文学史的不确定。时至今日,80后作家身上商业神话的光环已经褪去,经历了岁月的打磨和创作的分化、重组,80后与主流文坛已渐渐走向了融合。

一、80后青春写作的兴起对中国文坛的冲击

1998年12月,《萌芽》开始启动“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由主办方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共同发起,还聘请了王蒙、陈思和、童庆炳等著名作家学者担任评委,汇聚了包括大学校长、学者、作家、编辑等各界力量。强大的出场阵容赋予了大赛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一股“青春文学”的热潮也由此兴起。

80后青春文学的骤兴对主流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韩寒、韩东等80后作家公开与原本备受推崇的资深文艺工作者叫板,甚至引发论战、骂战。“纯文学”作品的发行量、销量衰减而“青春文学”却创造了商业奇迹。“一直以来市场通俗文学都必须接受两套检验标准,一是文学专业批评,二是市场销售。”在专业批评方面,青春文学也许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和负面评价,但在市场销售方面,青春文学却是完胜。80后青春写作的出现还填补了中国青少年文学的空白,对中国的文学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文学教科书中只有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两大板块,青春文学附着在主流成人文学或儿童文学之中。”幼儿有童话书可看,成人有严肃文学、“纯文学”可看,但属于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中学生读物却非常稀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消费能力有较大提高,他们的阅读需求成为了一个可观的市场。此外,80后青春写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与政治的脱离,但又近乎沦为了市场的“奴隶”。文学为政治还是为艺术是文化界长期以来争论的话题,在政治环境和谐宽松的今日,文学为艺术的呼声占据上风。80后作家以反叛传统的叛逆者姿态登场,创作中鲜有政治色彩。但新时代的他们又受到了新兴市场文化的浸染,“消费性和娱乐性的无限膨胀严重挤压了文学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创作与接受的恶性循环使作为审美形态的文学沦为消费时代的牺牲品。”80后青春文学展现了文学与商业、媒体、网络、消费文化合作的另一种可能,“也亲身证明了‘市场’并不是理想的天堂,甚至不是他们所能够依附的地方”。

二、世纪之交80后青春写作的速涨速消

80后青春文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效应和成名效应,书商、出版社和青年作家都是直接的获益者。“新概念作文大赛”有效地拉动了《萌芽》杂志的销售量,从1999年第一届起至2003年“《萌芽》的销售量从原来的1万余份飙升至26万份。”这是一个迅速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今天为人熟知的郭敬明、张悦然、颜歌等“80后”青春文学作家就是由这场大赛开始走上文坛的。郭敬明、韩寒还登上了“福布斯名人榜”、“中国作家富豪榜”,可谓名利双收。出版商、书商和参赛者的利益都在这场文学竞赛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但是,这一场商业与文学的狂欢并没有持续多久。

青春文学自1999年兴起,2004年到达巅峰,2005年陷入危机,2006年开始迅速走向低谷。“市场制造了‘80后’的商业神话,但在认定它的商业价值被开采殆尽之后又粉碎了这一神话。”2006年出现了图书出版人大量撤资,出版社印刷数量大幅下降,青春文学图书生产总量大幅减少,大批80后作家创作难以为继不得不离开文坛的局面。“2004年,80后作家群人数接近三四百人,而到了2006年,活跃于一线的80后作家人数只有三四十人。”出版社在青春文学的发行上也变得更加谨慎保守,首印数从以往的常达10万以上跌落到了1-3万之间。投资出版的迅速冷却说明了消费者热情的下降,投资者很难再从80后作家写作中牟利。从巅峰到跌落只用了一年时间,原因还需要回到神话的生成过程中去探究。

首先,80后作家是在媒体和投资者的裹挟下迅速成名的,他们的写作功底和人生积淀尚浅,不足以经受市场和时间的淘洗。大赛选出的许多青年作家都缺乏写作经验、文学训练、文学基础和理论素养。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炮打响后他们便迅速跻身文坛,大量发表作品,其质量是很难保证的。随着比赛一年年的进行,这一队伍迅速扩大,问题也随之加深,2006年就是爆发的时刻。其次,市场助成了80后作家的快速崛起,但也腐蚀了他们的独立性。当时,大多数的80后作家都处于没有经济基础的状态,他们的声名和财富来源于媒体和市场,当媒体的闪光灯和投资者的包装撤去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继续创作独立发展的能力,仅有少部分作家能够凭靠自身积累的作品和人气继续以写作谋生,并寻找转型的机会。最后,青春文学凭“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而崛起,当它不能再靠“新”来夺人眼球,又没有深厚的积淀不足以成为经典时,就会被读者抛弃。每一个文学思潮的兴起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一旦这个环境发生改变,作品不再“新奇”,读者也不再感到新鲜时,只有少量作品能成为经典被留下,其他的只能被淘汰或转型重组。是“文化制造商的过度开采,媒体的推波助澜、青春文学作者的急功急利以及中国主流文坛与青年作者的‘交流无能’”共同推动了青春文学的极速谢幕。

三、80后青春作家与主流文坛的对峙、融合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一直很活跃,从“伤痕”、“反思”到“先锋”、“新写实”,这些文学创作潮流都很快就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和接纳。这些思潮的参与者或是资深的文艺工作者,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教师,他们所秉承的仍是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使是与青春文学一样具有叛逆性的先锋文学也获得了“使得充满个人性和主观性的现实凸现了出来”的评价。相比之下,80后作家的青春写作就显得坎坷多了。创作伊始,这些文学青年是大赛中的胜者,有文坛权威的点评,有出版社、书商的投资,有媒体的关注,他们的作品被认为是给主流文坛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但是其后期的文风却变得混杂起来,商业性和娱乐性也越见浓重,与主流文坛的矛盾也日渐凸显。

2006年2月白烨在微博中贴出《80后的未来与现状》,并附文认为“‘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随后韩寒立即回应贴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言辞犀利,语气不屑,论争由此爆发,并引来大量文艺界人士的关注,陆天明、高晓松和韩东、何立伟等人纷纷卷入论战。论战以白烨发表声明关闭微博为终,但此时的矛盾已不仅仅是韩白二人的对峙,而是凸显了主流文坛与80后作家之间的矛盾。这场论战表面上是韩寒获胜,但青春文学的颓势已不可阻挡,被市场抛弃又游离于主流文坛之外的80后作家很难寻找到新的出路。

其实,主流文坛对青春文学的负面评价多半出于对其创作的“文学性”的忧虑。“你想不明白这个世界究竟在哪里伤害了他,也不知他的内心之灰色到底是否来自于他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但就是那样的姿态——一摆千年的姿态。纯真不再,温馨不再,美感不再,崇高不再,庄重不再,雅致不再,真诚不再,阳光也不再,剩下的就只有一片阴霾与心灰意懒。”在现代传媒和大众文化市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知识分子所坚持的特立独行的社会批判立场和纯文学的审美理想,在越来越边缘化的文化趋势中相对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①时,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主流文坛知识分子们本身也处在焦虑、探索和不适应中。当热潮过去,理性回归,80后作家开始反思并走向成熟时,他们与主流文坛也开始走向了融合。经过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沉淀,80后青春写作逐渐走向成熟,在文学性和商业性之间寻找新的定位和平衡,主流文坛也开始接纳80后作家和青春文学的到来。2007年郭敬明、张悦然、蒋峰、李傻傻等80后作家纷纷加入作协,这不是80后作家与青春文学卷土重来、再创辉煌的开始,而是由叛逆走向成熟最终汇入主流的一个周期的结束。

四、结语

青春文学凭借市场之力直上青云,又被市场从巅峰摔入谷底。经受主流文坛的批判和引导,又终于依靠自身的反思和成熟找到了出路。现在的“80后”不仅是一代人的泛称,更是一种文化代码,具有了比年代数字更加丰富深远的含义,承载了一代人青春的诉说。他们用自身的发展路径阐释了文化转型期里文学性与市场性,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主流文坛与游离作家之间的对峙与融合,给文坛带来了包含着青少年朝气的一股清新之风。

注释: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22.

[1]刘广涛.二十世纪中国青春文学史研究——百年文学青春主题的文化阐释[M].齐鲁书社,2007.

[2]焦守红.当代青春文学生态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妍主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6年青春写作[M].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4]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张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八卷1996.1-2000.12[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7]张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九卷2001.1-2009.6[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8]李玮.从”新概念作文”到”青春文学”——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作用下”青春文学”审美形态的形成[J].山花,2010:146~154.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严芳(1993-),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文坛出版社
我等待……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喧闹深处有寂静
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