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容乃大,藏珍則靈
——訪鄂圖藏書洞記

2017-11-25夏金波

长江丛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洞口

夏金波

有容乃大,藏珍則靈
——訪鄂圖藏書洞記

夏金波

題記:乙未年丙戌月,因沐湖北省圖書館“閱讀館史,重走西遷”徵文活動之澤,余有幸隨師友西行,過江漢而觀林海,游夷陵而訪施州。暮靄茫茫,雲煙氤氳,俯仰蒼穹與地母之氣象,七十餘年前故事仿佛入目。此行既拜讀九碼頭之碑文,又探得藏書古洞,且較先時,往返何其便捷,不免感慨曩昔。往事逾久,故效半文不白之言,以遙契時代,追憶七十餘年前故事。倉促成文,唯恐貽笑。

自皇古迄今,觀書籍流傳,常罹天災人禍,三墳五典,亡之八九。故古人特重藏書,筑樓修閣,今天下聞名者不一而足。藏書洞亦自古有之。昔始皇帝焚書,典冊遭火,今學者惜之。後秦亡而漢立,有名儒伏生獻壁中書簡,故前賢經典賴以流存。一國之存亡,有關于文教盛衰與否。昔魏文皇帝曰:“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古語亦雲:“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備贊先賢藏書俟才之功。何為二酉?二酉山是也,或曰為大酉、小酉二山。山中有洞,秦儒隱學藏書故地。《太平御覽·荊州記》:“大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清乾隆三十年《辰州府志》、清道光《辰溪縣志》亦載之。後因漢高祖得書於洞中,二山因之貴。文人墨客,常拜謁二山。書生以之名書者,如《二酉掇拾》;以之名堂者,如二酉山房;以之為號者,如二酉山人,皆不一而足。後人亦為之修堂造亭、留文刻碑,足窺視書之重。籍此,後學得以鉤微掘隱,探索源流。藏書備典,亦乃治學中第一要緊事。

余今亦效古人訪藏書洞。甲申日午後,余一行十一人稍作小憩,于恩施市中心出發,登車往東南向行,過恩施州圖書館、謝家祠堂、女兒城,約二十分鐘有餘,便抵五峰山以東之棕架山下,尋洞之所在。

未得入洞,先看其山,其勢若何?此山偏南北向,筆直狹長,猶若一長台,坡遽陡而頂緩平。山底有岩洞,口出為二,朝西南並出,呼為出水洞。水流澄澈,匯為小河,蓋注入清江,然余不敢妄斷。出水洞共分三層,其上為干洞,為藏書洞,中洞次之,濕洞最下,是為出口,三窟內道互通,然曲折不常用。此山高約一百五十米,山頂海拔五百六十米。余先已知藏書洞口位於棕架山西麓山腰,洞口朝西,但掩于木中难尋。放眼仰望,山上樹木豐茂,密葉遮壤,偶聞鳥鳴,不見道路。嚮導有言曰:“登山不可急,上山路中有天坑毒草,殊為危險,日倭曾遭之而退,務必萬萬留意手腳。”聽此,眾人心皆戚戚。觀岩洞畢,於是過小橋,探入山中,經由外道尋訪干洞。路始平緩,人常經過,灌木稀鬆,光線明朗,眾人不以為意。忽而轉過一坡後,小路隱沒,人跡罕至,灌枝草葉似牽衣待話。當日陰天,加之喬木傍人左右,天色漸暗,吾始稍稍謹慎。嚮導言因前日才大雨,兩腳粘泥,稍有不慎,便倏忽滑到。余等輕身而入,尚蹣跚可笑至此,念昔日挑書上山者,其艱難若何。後果經一天坑,洞口徑半米,藏於草叢之中,距小徑僅一步遠,嚮導亦未敢輕言深淺。眾人面露懼色,逡巡而過,不敢高聲。又遇密林傾坯,嚮導以柴刀斬斷死竹毒草,一行尾隨於後,謹慎而行。食頃,終抵洞口,眾人皆汗出。是時,海拔四百又八十二米矣。

眾人便於此稍作小憩。但見洞口為一線之天,有一平臺供人進入,藏于高木之中。左有一大天坑,洞口房間大小,內部幽暗難辨,以石投之,未知通往何處。入口有一象鼻,連接洞口上下沿,約二人合抱粗。閃過象鼻,拾級而下,止六七步,便進入洞內,頗為寬闊。然洞口狹窄,昏暗不明。洞內前行二十余步,有一塹頗深,憑籍電話微光,得見對面別有洞天:又有一穹廬大洞,形似大碗蓋地,頗為隱秘,更是藏匿佳處。洞內無一塵,洞外未聞聲,與書為伴,遺世獨立,似曾無人來過,難以想象當年藏書景象,卻可體會當年遷徙守護之苦。洞內覽畢,一行返至洞口。見兩側洞壁與人同高處,有數塊長方形凹槽,槽沿平整,深約二指寬。眾人不明何以為之,詢之嚮導。曰:“此石壁上似先有刻字,後於文革期間被人整塊剜去,因以至此狀。”余細觀之,見槽底確有刀鑿痕跡,而文字亡而不存,殊為可惜。假若與藏書護書事跡有關,豈不有愧前人。又念當年西遷藏於洞中書籍,幾乎得以全部保全,前人之功後輩仍銘記,此為不刻之功,心似稍安。

洞外稍作停留,天色愈發昏晦。因恐山雨遽來,眾人便徐徐下山。下山較上山更為不便,雖時刻小心,但仍由於坡陡地滑,數人摔倒,故斷木作杖而行。眾人彼此齊心協力,相互照應,不久下到山下,所幸皆無大礙。於是探洞畢,經番此行,眾人皆有所思。先輩西去之路遠,山高水險,既無天時之順,亦無地利之助,所可賴者僅人和也。茍人不合,則吾輩今下山定殆矣。

昔日山洞藏寶,草木由是生輝,而今荒隱,人跡罕至,然其善德銘傳。雖其藏書不能媲美二酉,而亦存鄂省之文化之基、知識之元。後人得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此鄂圖之功、鄂圖館人之力。雖時代變換,今國泰民安,然亦有恒不變者,即開啟民智之信念,與傳揚文化之責任,西遷之精神當薪火相傳。若無文化之傳承,民眾何以推陳出新。我國雖地域廣袤,國民眾多,若教育匱缺,失民族精神,亦不能屹立於世界之林。故文化傳承應尤為重視,創建鄂圖,其義在此。今鄂省文教日益興盛,大學學子逾百萬人。吾輩當秉承先人篳路藍縷之德,踐行推陳出新之志。故援司馬文正公詩,與諸君共勉:

独乐藏书训再三,

后来青更出于蓝。

重阳上伏晴明日,

群奉公言为指南。

殷忧启圣,多劫興邦。今之往後,若有愈多圖書館人重走西遷路,探訪其歷史,傳揚其精神,豈不善哉!先輩于泉下,亦當含笑。

夏金波,男,湖北省图书馆特藏与地方文献部,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洞口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高边坡偏压隧道边仰坡开裂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浅论
质量技术措施是提高使用混凝土空心砌块砖在施工中的安全的关键
隧道口轻型钢棚洞防护高边坡施工技术
论述多层工业建筑施工中洞口及临边防护设施的现场管理
浅议外墙外保温细部施工措施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开洞后内力变化分析
小议城市隧道景观设计
重生
制作穴居蜘蛛的浸制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