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2017-11-25王雨铭
王雨铭
远方
王雨铭
一
在我儿时,常听父兄谈及“匈奴”二字。彼时我的个头尚只够得上父亲腰间的比目青玉佩,我有些愣愣的盯住那一小撮随风微扬的天青色流苏,心绪似也飘飘悠悠地飞往那一片深青色的天际。
听到我稚嫩的疑惑,父亲面容微肃,只留下一句淡淡的夹杂着莫名情绪的话语,“子卿,那是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
刚刚能握得住狼毫笔的我用力记住了这个十分抽象的词语。望着父亲冷峻似锋的身形,我懵懂却又坚定地念叨着,远方又怎样,男儿生当不惧巉阻,千难万险,只为家国,便万死不辞。
二
这个时代从不允许女儿的目光望得太远,她们只需要关注柔荑中一方绣帕上还连着针线的半只蝴蝶,与夫儿身上的针脚是否细密。就算作为良家子而入选宫中侍奉,我也只是在这偌大又威严无上的宫闱中偶尔偷偷望一望檐角上欲飞的凤凰,便再不敢越矩。
偶有听女伴谈起远方的故乡,远方的情郎,我也只报之一笑。这二字于我太遥远,怕是我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的地方。不该觊觎之物便不该再肖想,只是望着模糊的黄铜镜也无法掩盖的绝美容颜,莫名的心绪微闪,摇曳了一室烛光。
三
茫茫北漠,车队一路浩荡。承蒙圣上恩荫,大概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前的一句童言无忌就这样一路伴我今日走向远方。我梦里无数次的那个远方。
然而这个远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最坏的情况,还要糟糕万倍。面对野蛮的匈奴与已然奴颜婢膝的昔日同僚,我只轻嗤,轻抚着手中的汉节。我所承载的是大汉的尊严与荣耀,若屈节辱命,即使苟活,又有何脸面归汉!冰凉的刀锋刺入皮肉,滚烫的热血却激得我愈发清醒,这是我身为汉节所不得不去的远方,虽然遥远,却关乎我百姓宁乐,家国长安。看着那匈奴医者为急忙救我连医袋都洒了去,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我再次了恢复意识,而终究我这条命是暂时不能属于我自己了。望着地面枯黄的草叶上一片猩红血迹,我听到那辽远的风声里夹着单于的怒吼,瞬间恍惚,竟以为那是来自远方的中原。终于我的故乡成为了我回不去的远方,我身在远方,手持汉节,守望远方。我的远方。
四
我不是没有看到姐妹们日日恨不得将匣中的金钗玉环全送与那毛延寿,可我终是不愿穷尽心机只为搏那素未谋面的皇帝一点雨露恩泽,所以在一片环肥燕瘦中,只我冷眼看着那属于我的画像上被点上一点最刺目的黑痣。
而世事瞬息万变,就如那长安城上游移飘逸的云,我坐在出塞的马车里,想着这暮染霜林的美景怕是一生也不得再见了。我绞着手中的帕子,指节已然泛白也不自知。那远方究竟有多远?竟是比得十个长安城还要广阔的地方么?我在殿前抬眸时皇帝眼中一闪而过的惊艳、悔色与贪婪在脑中掠过,却只令我不由更加挺直了脊背。我终于得知,我所满足的从来便不是在那四方的天儿底下做一只金丝雀,而远方二字,即使充满了未知和神秘的气息,也令我不由痴迷前往。衣袂翻飞,今日的我便再也不是娘怀中的皓月,不是汉宫中如履薄冰的宫女嫱,也不只是王昭君,而是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我将此生付与远方,只为守我再不得回的远方故土百年安宁。
五
北海的风雪着实逼人,每当我几乎被狂风吹散了身形的时候,我便死死握住那汉节,仿佛企图从那已半碎的木杖中汲取来自远方家国的温暖。茫茫天地中,我取毡为食,饮雪为露,身边的羊群怕是都换了几代,我却已不知时间流逝几何。我几乎感到我与这远方的塞北雪原已融为一体,直到汉使再次来临,我已无法分辨是我身在远方,还是远方在风中唤我。十九载,原已十九载!终得还乡之日,我远远望着依旧高大宏伟不减的长安城,竟有一丝恍惚。我穷尽一生恪守远方,终保全背后故土汉节不失。我回来了,不负众望。我的母亲,我的远方。
六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七
乍一看到远方二字,脑海里便浮现出诸如海子的远方的情人,鲁迅的无尽远方与人们,高晓松的诗与远方,一切的一切,杂七杂八,都在脑海中一一掠过。但却唯苏武与昭君二人的远方始终挥之不去,他们所去往的远方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所坚守的远方是他们的挚爱家国,在这两个远方的交织中,生命得以绽放出穿梭千年的光彩。他们的目光,穿过大汉的百年图疆,身后百年,橄榄遍生。
(作者单位:威海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