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特色教学
——夷陵版画课程实施研究
2017-11-25陈静
陈 静
地方美术特色教学
——夷陵版画课程实施研究
陈 静
版画缘起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有异于其他的画种,集绘画、手工制作于一体,对小学生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夷陵区民间版画源远流长,更是这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夷陵版画制作过程相对复杂,要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创作构思和动手实践。学校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特点以社团形式实实在在开设这一“非遗”文化传承课程,进行版画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乡村儿童的构思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多元化发展,研究适合小学的夷陵版画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夷陵版画 校本课程 儿童特征
一、夷陵版画的研究背景
夷陵民间版画源远流长,传人众多,早在1993年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版画)之乡”。雾渡河镇文化站站长、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定虎是夷陵民间版画传承人之一,长期从事民间版画传承工作。结合雾渡河镇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通过版画再现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生活情趣,在艺术风格上,淳朴稚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不按比例关系和透视原理,随心画情,体现了乡村艺术的特色与规律;画面的构成,饱满简洁,造型古拙,朴实无华,蕴含着农民的智慧与幽默,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作为雾渡河镇农村义务教育中心小学,我校占据夷陵版画传承这一优势:2015年4月14日,张定虎亲临我校进行夷陵版画授课。对为我校版画教学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校版画校本课程建设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夷陵版画课程研究的目的
(一)在版画学习中不断成长
版画是思、画、雕、印多维操作结合物,是一种手工艺术。结合小学生的游戏心理,通过思维训练、版画技法等学习培养学生勤动脑、巧动手的良好习惯。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在学习环境中收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进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获得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作为一种创作型的艺术,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愿意参与,就能体会刻制时的乐趣。而一旦印出来,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即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劳动过程而出现的产物,就能在学生身心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版画教学的很多内容都是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艺术修养最有效的艺术形式。在情感熏陶上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他人;在品质形成上使他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
(二)在版画教学中传承本土文化
版画为中华民族原创,以版画为载体表现本土文化的夷陵民间版画,贴近生活,更是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和完善雾渡河镇的版画传承教育对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学习过程中,在帮助少年儿童逐步形成基本的素养与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民间艺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喜爱,从内心深处根植对版画这一家乡本土文化的依恋,继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肩负的责任。
三、夷陵版画在我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夷陵版画传承人搭建教育平台
2015年4月14日,张定虎亲临我校进行夷陵版画授课,开启了我校夷陵版画的校本课程授课之旅。课上,张定虎结合夷陵版画的历史、特点等方面给学生进行了讲解,运用大量的优秀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夷陵版画的魅力。作为成人,张定虎熟悉并从事乡村主题,因此对于民间版画有独到的见解,而且长时间的从事这项艺术拥有了大量的绘画素材的积淀,让他在创作中可以信手拈来。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独生子女、重视学习成绩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对乡村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学生在学习版画教学的内容时,就会感到非常茫然。因此,有别于其他传统绘画种类的较强个人实践性和思想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展现。但也正是因为我校学生绘画基础弱,没有什么系统的绘画功底,在教学中反而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和美术的认识,在版画学习中锻炼孩子们积极动手制作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二)雾渡河小学打造传承基地
刚开始教学时,受前期美术学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陷入写生绘画的误区,在创作中照搬过多,想法太少。版画基础作品空、大、泛,没有实际的主题,重点内容不鲜明。
结合夷陵版画的乡土特色,根据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校园生活,我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夷陵版画的绘画主题调整到乡村校园生活上来,大量收集与学生校园生活、家乡风光、社会风情相关的地方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启发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素材,将生活化取向贯穿以版画创作的始终。通过场景环境、语言环境的设置,帮助学生把实践中深刻、直接的感性材料自愿地表现出来,例如当家体验、小组合作、十月师恩、腊月飞雪、春节年味、三月春等主题的版画作品启发学生在创作中的方向,让学生们更多地融入生活领域,在老师引导、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展开想象,拓宽视野。通过学生个性的观察与分析、概括与归纳、想象与创造,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索的动手实践,通过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审美过程,让学生眼、脑、手、心综合感知,高度协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反复刻画他们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进而产生新奇的想法,以此创作出客观物象更为鲜明的形象。
四、夷陵版画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版画实践能力。
学校教师加入到民间版画的队伍中去,学习其淳朴稚拙的艺术风格,熟练把握乡村特色的艺术规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挖掘内心体验,重现乡村教师真实生活情况。并结合在校学生实际开展有效的、可持续性的教学与传承。在此基础上,在版画的材料、形式、应用上再挖掘、再尝试,丰富表现语言和表现内容,从现代技术手段中采集各种信息,创设各种环境,最终将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用真实的乡村校园生活和未来憧憬广而告之。
(二)分层次、分阶段落实版画传承的活动开展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简单的版画技法只是学习之一,更重要的是多制造学生自我创作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帮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培养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启迪思维,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在版画学习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的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训练,唤起绘画灵感,发挥个性,大胆构思,发展其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接受一段时间的思维拓展训练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安排的具体学习内容,对具体的学习方法、制作过程等开展系统的学习。
其次,在版画教学中降低难度,重点进行材质既经济又容易取得的卡纸、塑料纸、底纹纸等纸版教学,利用这些材质的独特肌理印刷出不同的效果,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式趣味的版画作品。并以纸版画为教学开端,逐渐增加适合小学生操作能力的版画形式,如粉印、黑白木刻等。尽可能地多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提供给每个学生学习版画制作的机会,感受版画制作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加强版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最大限度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走进学生,发挥版画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创新观念上具有实质性的成果。
另外,小学生课堂教学课时短,很多作业不能一次完成。老师要善于将任务分解,通过将一周的课程合并后一起上,或者将每月的课程做总体规划后编成单元课进行,这样教师和学生均可完整地进行版画课教与学。
作为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教学手段营造学习版画艺术气氛的教学环境,达到版画教学的目的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例如:上课前,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详细的制作步骤,搭配适当的清楚解说录制成微课,代替了现场展示的诸多不便和孩子离开课堂自主研学。也从多媒体形式上引起学习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方便更多人共享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有现实意义的版画教育传承模式,加大了文化传承的辐射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