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书记”贾彬良
2017-11-25王而平
□ 王而平
“驻村书记”贾彬良
□ 王而平
“第一书记既是信任,更是责任,只有‘第一’的担当,才配得上‘第一’的称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省农业厅派驻吕梁市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的第一书记——贾彬良。
提起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用村民们的话说就是“人均一亩薄田,吃饱都很困难”。府底村以种植业为主,全村1014口人耕种着1055亩地。2015年8月14日,贾彬良开始驻扎府底村,走大街、入小巷、访农户、拉家常,了解了群众所想、所思、所盼,深入调查,有的放矢。如今,府底村的水果、干果、蔬菜、畜禽、旅游五大特色产业搞得有声有色,全村老百姓打心眼里感谢这名驻村书记。
不做“假大空” 一诺值千金
“派你们驻村就是走个形式,啥也闹不成。”一位村委委员的话给贾彬良泼了一瓢凉水。贾彬良说,他是从朔州市平鲁区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农民家庭的孩子,完全理解老百姓的心情。当天,在村委会议室几十号人面前,他表态: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空话,我来就是要踏踏实实为咱村里办几件实事和好事!
通过深入的研究,贾彬良组织召开党员会议、村“两委”干部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征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省农业厅包村帮扶领导及有关处站负责人进行汇报,共同研究帮扶措施,制定了具体的脱贫规划,一幅彩色喷绘的脱贫规划图醒目地挂在了村委大院。
根据规划,贾彬良开始跑项目。他多次到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等相关单位争取帮扶项目,先后争取到资金20万元维修了村级活动场所,硬化活动场地2150平方米,新修检查井5个,排水管18米,平整场地4200平米,建设文化活动大院、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等,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努力争取到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280多万元,用于修北山田间路、平整河滩地、新打机井、堤防工程等基础建设,目前已经全部开工。
群众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
为了加强支部建设,府底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制度。自去年以来,采取讲党课、召开党员会议、个人自学、技术培训等方式,重点学习了《三严三实党员干部读本》、《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组织党员观看了《永远的焦裕禄》等教育片;印制了《党员学习资料》、《扶贫学习资料》;为村民发放了《二十四节气与山西农事》书籍,为老百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为了反映府底村开展的工作,编制工作简报55期、党员干部会议纪要21期;在建党95周年之际,还组织党员在“四·八”烈士纪念馆门前重温入党誓词,弘扬革命精神。
为了让精准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贾彬良依托党员活动室、大喇叭、墙体标语等载体,引导群众算经济账、算全局账、算长远账,帮助贫困户树立“造血重于输血、造血优于输血、造血先于输血”的理念,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同时,利用黄河新闻网、吕梁新闻网、《山西农民报》等新闻媒体,用舆论扩大府底村在脱贫攻坚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扶贫扶真贫 成败在精准
贾彬良结合府底村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资源特色,精准施策,积极扶持农户发展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种养加”产业,确定主抓水果、干果、蔬菜、畜禽、旅游五大产业。
府底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种植水果,到后来,由于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水果产量低、品质差,一斤只能卖到几毛钱。2016年8月份,贾彬良组织村民和干部去省农科院果树所、隰县果园示范基地的一次考察彻底颠覆了村民的旧观念。村民们说:“我们村如果按照隰县模式去发展,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还愁不能脱贫吗?”
在畜禽产业方面,该村成立了明德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了800多平米的标准化养鸡场,贾彬良帮其联系厂家购进蛋鸡8000只并每只补贴3块钱,还帮其免费培训技术人员并发放劳动技能证书。府底村的大蒜、辣椒在临县小有名气,为发展这一特色产业,村里计划建设40亩日光温室大棚发展蔬菜、食用菌,争取补贴资金40多万元。为了提高红枣、核桃的产量和品质,计划将现有的核桃树和红枣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修剪并进行品种改良。府底村还充分利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善庆寺这个优质旅游资源,带动周边土特产品、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民生无小事。2016年春耕备耕前夕,贾彬良与省农业厅相关处站领导沟通,给村民免费发放了复合肥、地膜等价值30多万元的农资。“六一”时,贾彬良联系相关单位和爱心人士为村里1~6年级的小学生捐赠了价值5300多元的经典文学名著和8500多元的学习用品、体育用品;中秋节,贾彬良联系爱心人士和自筹资金为村里困难户送去月饼、油、鸡蛋等慰问品……
(责编:郭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