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解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本质

张 娟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解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张 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下面简称《手稿》),阐明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异化劳动。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异化劳动的主要理论来源、基本含义、及其对当今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解,旨在让人们深刻地认识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异化劳动 来源 含义 意义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阐述,是他对异化问题最为准确的解释,首次深刻地阐明了“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先用“异化劳动”概念来揭示人和劳动的关系,然后再系统地解析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解,并把该概念运用到实践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条件。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概念的探索,是在对以往异化思想的批判和吸收之后,最终形成的异化劳动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马克思观察到工人这一特殊群体所受到的压迫,工人在劳动中反而变得越来越穷困。在《手稿》中,他集中而又认真地研究劳动异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然后再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说明人的贬值与私有制的关系。他在吸收并扬弃了包含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在内的人类文化之后,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论来源大致有:费希特的外化思想、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赫斯的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这个概念,是“异化”与“劳动”两者相统一而成的。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出发点,“异化”成为一个较正式的概念,并逐渐被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劳动”是从国民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中来的。费希特是第一人:用异化的提法来说明这个思想,即非我是自我的异化,并对自我具有反作用的思想。[1]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绝对精神的异化),对马克思影响很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是其特殊存在的不同形态,是其外化的表现。[2]费尔巴哈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这方面:说明了宗教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人们赋予给了上帝人的力量,但是受到上帝的支配。赫斯指出异化表现在宗教、政治和经济领域中,还揭开了异化是私有制的源泉的面纱。

二、异化劳动概念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人的劳动始终是异化的;异化劳动就是劳动者不拥有生产出来的成果和生产资料,这两样东西却成为支配着他们的异己力量。关于异化劳动概念的基本含义,他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阐述:

第一、在劳动结果上,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异化。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的体现。[3]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成果与工人相对立,即使工人创造出再多的价值,他也还是很穷困,劳动产品作为一种敌对势力与劳动者相对立。

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工人与其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把工人和其产品相异化这一社会现象作为探索的起点,深入地阐明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对工人而言,劳动产品的异化造就了劳动活动的异化。这种现象是这样的:劳动由最初人的根本内在需求变为了一种外在的事物,成为了一种手段;由自觉性变为了强迫性;劳动变为他人所拥有,自己不拥有。这种异化,使得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

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由前面的两个含义推断得出的又一个基本含义。异化劳动为人的类本质作为生存手段创造了条件。异化劳动使得工人的肉体、他们周围的环境、他的精神实质和他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异化劳动的影响。”[4]异化劳动夺走了人的类本质;使人不再拥有对象世界,导致他们把类生活作为个人生存的方式和途径,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因为劳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就变为了手段和途径。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劳动者与他的生产成果、他的生存行为、他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造就了人与人相异化。[5]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异化,肯定会给另一类人(资产阶级)带来享乐。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正是人的自我异化现象的正确反映。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特殊的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统治。在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工人与资本家的相对立,是人与人相异化最显著的特点。

三、异化劳动概念对当代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注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目标是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异化现象。如:生态环境恶化、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物质化、功利化,很多人逐渐被“异化”,这就造成了人的发展异化和人与社会处于不和谐的格局之中。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说明:我们要想全面地应对异化劳动存在的缺陷问题,就必须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启发下,针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化劳动问题,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道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们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去应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消极影响;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力,注意调整生产关系,这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异化现象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二)有利于对劳动者进行民主化管理

理解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人的劳动是片面性的。因此,要解决我国的劳动力问题,就要对劳动者进行民主化管理,为他们的劳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尽最大努力使其每个人免受到非法的侵害和损害。

通过了解“异化劳动”概念,对解决当前我国的劳动力问题的启示之一,就是要对劳动者进行民主化管理,大力发展生产力,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想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让劳动逐渐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发挥个人能力的路径,从而使他们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赋予其创造性,使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将不再是一种异己力量。

(三)便于促进社会保障建设更加注重社会财富分配

我国虽然近年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合理、失业、养老问题突出、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群体性事件较多。这就表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劳动异化的现象,就需要深刻地理解异化劳动概念,把其作为思想指导,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劳动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注重社会财富的分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说明:社会公正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社会公正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需要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作为支撑。然而,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人没有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其他原因,工人在财富的分配中受到歧视对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社会生活中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让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为实现劳动是人的内在需求、人人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奠定物质础和制度基础。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的主要理论来源、基本含义和其对我国当代发展的现实意义的阐述,我逐渐认识到异化的扬弃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及人们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来完成。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劳动者实现自由劳动的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熊子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2]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4]德波诺著.思维的训练[M].何道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0(:41~42.

[5]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9.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

张娟,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本质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