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的艺术哲学化思考
2017-11-25迟婕
迟 婕
现代美学的艺术哲学化思考
迟 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美学界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代表性艺术哲学家将美学的艺术哲学化深刻剖析,他们认为西方美学朝着哲学化的方向发展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必然趋势,艺术学家们不能回避这一显示理论,这也是这门学科的成长过程和成熟标志。本文从现代美学的艺术哲学化角度认真剖析,提供相关理论以供参考。
艺术学 独立 西方美学 哲学
一、前言
西方的艺术学独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因为在十九世纪西方的美学界产生的波动。在十八世纪之前并没有所谓的Art,而是art,Art这一说法实在十八世纪末期渐渐形成的,这是艺术学独立的一个萌芽,没有这样的发展也就没有以后独立的艺术学科。但是一个新兴学科的出现和发展总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伴随着机遇。在十九世纪时,当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同时,现代社会正式降临,那么就是说,现代艺术也是随之而来了。现代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对立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出现后对传统艺术有很强的颠覆性,这对艺术学的独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清晰,对于艺术的独立方向也越发的明朗了[1]。
二、现代美学艺术哲学化表现的具体分析
我国最早开始意识西方美学这一变化并作出研究的是美学家朱狄,他在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一书中主要讲述:“艺术”概念的历史性变化;当代西方几种主要艺术理论;艺术创造及各种艺术不同的存在方式;解释作为再创造;艺术作品与审美经验;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艺术是进化的。从后来的再版后记里也表达出了他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西方的美学中关于艺术哲学化的思想是一个趋势,是艺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从西方美学家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早已透彻剖析了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状况,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海因斯.佩茨沃德在2006年明确的提出的当代美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个发展方向,第一:艺术哲学美学思想;第二,自然环境美学思想;第三,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在西方,艺术哲学的美学思想较其他两种比,起到了更加主导的作用,艺术哲学化其实已经有了替代的意味,总结起来看,西方美学艺术哲学化在以下方面表现的尤为强烈和突出:
首先就是美学之下,便是艺术哲学,有种“再无其他”的味道,就像我国美学家朱狄书中所写:“可能是由于一种历史的惰性,虽然美学的‘艺术哲学化’倾向日益明显,但西方美学家直接用‘艺术哲学’的名义写书的很少,绝大多数用‘美学’的名义写艺术哲学。”
美国美学家彼得.基维便是其中翘楚。2004年,彼得.基维发表《美学指南》,轰动一时。若你细读组成《美学指南》的论文的读者,会发现更多的直接证实美学之兴盛的证据。他们会在这些论文中发现一大批涉及面甚广的主题,其讨论不仅涉及美学中的主要问题,而且与众多哲学议题相关联,包括形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以及大量其他的哲学核心领域。正如这些论文所表明的那样,形成和维持这种关联,是一个哲学学科在概念上处于令人满意状态的另一种标记[1]。
其次表现的更为强烈的就是,当下很多的美学著作已经开始“明目张胆”的采用“艺术哲学”的说法。之中较为引人注意的是谢林和丹纳分别均以《艺术哲学》命名的作品,其中谢林的著作较为贴近艺术哲学,虽然其“艺术哲学”思考没有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讲述,但是其哲学气息很浓。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诸如此类理论的基础,乃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他们力图基于经验主义心理学对美好者加以阐释,并以启蒙运动的观点通常将艺术瑰宝化为乌有,犹如这一时期对待关于幽灵之说和种种迷信。”
最有表现力的,体现了美学中的艺术哲学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在整个学术界的绝大多数的美学相关言论及著作讲述的都是艺术,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区别越发淡化。西方的传统美学在柏拉图时代发展的较为丰富,美学问题涵盖的艺术较为广泛。虽然对于艺术是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观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确始终没有占据中央位置。就像“美的本质”问题,其实总结来看即是美学在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无论是美学家也好,哲学家也罢,在其表达和展现自己的立场和深刻观点的同时都要正面历史,对于历史问题也是传统美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美学发展至今,现代美学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可谓不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学家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在囿于大家头疼的、广义的“美学”难题,而是开始研究和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开始觉醒,逐渐的将重心转移到艺术边界划分的问题上来[1]。
三、艺术哲学化在美学发展中异军突起的原因分析
其实与其说“异军突起”,不如说“大势所趋”来得贴切合适,这种重心的转移,究其原因就如前文所说,便是艺术自身产生的问题造成的。现代艺术的兴起打破常规,将艺术从外界规定的牢笼里释放出来,自此,审美不再是艺术的定义,艺术的独立性更强,艺术不在是艺术之外的控制目标,实现了艺术角度的独立自主。最开始对这一问题有着清晰认识的人是赫伯特.里德。赫伯特坚信在不断的发展和进化中,“美”不再是艺术的必然原理。就像他说的那样,“美的就是艺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这种简单直接的思想无法诠释艺术,同时对于我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展现是一种极大的束缚,是我们囿于现实,迟迟无法自我拯救和突破的根本原因。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想法已经扭曲了艺术的中心思想,将美与丑与艺术捆绑,归结于艺术的好与坏是对艺术的绑架,极大地妨碍了我们审美的同时也阻碍了艺术之花的绽放。其实,美与丑并不是艺术的全部,也无法真正意义上的解读与诠释艺术的内涵。无论是纵观艺术发展史,或者是从当下世界范围内的系数形态来看,我们将会惊讶的发现,大多数的艺术瑰宝,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并不“美”的。赫伯特为了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直接将其著作命名为《现代艺术哲学》。他为美与艺术下了定论,那就是艺术与美并不是永远统一的。这一观点在二十世纪后得到了普遍验证,艺术的重要变化也就是从美与艺术“分道扬镳”时开始的,艺术曾经确以追寻美为目标,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不是最终。美学的艺术哲学化也是在美与艺术分崩离析是展现的越发明显,在不断的自我治愈时游离在美学的边界,在其发展没有规律可言的时候,哲学思想介入其中,拯救艺术与“走火入魔”之中,在艺术自我独立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美学的艺术哲学化自此不可拆分。
美学艺术哲学化进场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支持和反对纠缠不休,研究和争论也从未停止,渐渐的这段时间被称作后审美时代时期。而目前艺术哲学自身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现在广为流传的“艺术的中结”的问题,而当今艺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新兴观念不断涌现,艺术定义的边界还在不断扩展,渐渐有了一皆切艺术的发展趋势。笔者碍于对于艺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再次就不再赘述其各方面的发展趋势[2]。
针对美学本身而言,其内在的艺术哲学深度同艺术学是否有必然联系呢,在玛克斯德索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早就涉及到,在艺术与美学的灰色地带,还应该存在一种艺术形式,这恰好论证了艺术之所以能独立成为一个科目的关键。换言之,如何评定一门学科的存在就是以其固有的逻辑起点为研究对象。当今,德索所推崇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形态上分析,其实就是经过严格逻辑推理得到的艺术哲学。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完善的艺术形式,必须涵盖其包含的学科门类。在黑田信鹏的《艺术学纲要》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严格论证了美学和艺术形式间的区别和联系,在他的文章中所涉及的艺术划分问题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伴随人类认知能力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健全,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增加,很多表面关系不强的艺术表现,在经过长期的鉴赏实践过程中,被大致划分为几个主要的艺术形式和流派;但是对于划分为具体学科而言,尚不能以一些经验性的鉴赏经验为主要依据,必须依靠大量的事实,此外,还需要对上述事实给予科学、合理且严格的解释,从而形成新颖的理论系统。综上所述,对于艺术科目的建立和形成而言,其形成规模和流派势必是在长期的艺术发展历史及各种艺术流派的交叉碰撞中,不断被修改和完善的,加之艺术哲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独立成为一门具备高度理论性的学科而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更何况在长期的艺术鉴赏实践中,艺术自身已经不断地为自己积累了任何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素材[1]。
四、结语
伴随全新的艺术形式和流派的不断发展和建立,新的艺术形式为具体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理论架构素材;此外,还对新的艺术形式使其成为具备艺术哲学的独立学科不断补充素材和证据,这同样也是学科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证实自我的一个基本过程,将其迁移到具体的艺术鉴赏方面,必然成为艺术成熟的基本标志。上述基本历程对于日后的艺术哲学发展拥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势必会成为日后美学在艺术学方面不断深入和融合的典型案例。就国内的艺术形式发展而言,和国外相比,其发展时间还非常有限,但经过中国艺术人的不断推进和钻研,以现代美学为基础的艺术哲学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针对艺术形式进行理论研究时,国内基本依赖于西方资源,基本均建立在西方美学的前提下,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美学的基本内容之上不能得到深入而详细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中国文化的发扬。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建立我们自己的具备中国美学价值典范的艺术哲学体系,只有遵循这条发展道路,我国的艺术才能真正实现与哲学的深度融合发展[2]。
[1]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66~467.
[2]刘茂平.艺术学的独立与当代西方美学的艺术哲学化[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27(:30~32.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迟婕(1988-),女,侗族,山东济南人,硕士,铜仁学院,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