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意象油画的形式特征研究
2017-11-25徐泽
徐 泽
针对意象油画的形式特征研究
徐 泽
油画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产物。而意象油画的兴起则是在于20世纪之初左右,但是意象油画被广大艺术画家所接受,并且成为一门理论性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形成的。意象油画,顾名思义,其所侧重的则是在图画的所传达的意象之美。意象油画的出现为世界油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别样的案例。
意象油画 形式语言 艺术特征
一、什么是意象油画
意象油画的产生也离不开“先实践,后理论”的老路子。在意象油画的理论成形之前,我国那些优秀的画家们就已经是有了自己的意象油画作品,例如:高虹的《毛主席在陕北》,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意象作品虽然还不能够达到意象大家之作,但是却也丰富了我国的优化发展。中国的美术在经历了十年动荡的文革,八五思潮以及长期的湮没与迷茫之后,终于于1997年正式地提出“意象油画”这一名词。从此,我国对于“意象油画”的探索便正式开始了。意象油画很快地便为了中华民族美术文化的又一名片。
二、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
(一)意象油画中的意境与文化
意象两字,不仅体现着意象油画的精气,还表现着绘画者的个人修养高度和其的品位涵养。谈及意象油画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绝对不能够忽略意象油画中所构造的意境。在唐末五代年间,荆浩说过:“景者,制度事因,搜妙创真”。可见中国古人历来就很注重绘画中的意境构造。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其所创作的油画自然也不例外。中国的油画不仅隽秀飘逸,隐隐约约之中还透露着一股自然的风流态度。中国油画的意境通常地是采用意象性地表现手法,讲究虚实结合,讲究白黑恰当。意境是意象油画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表现基础所在,同时也是画家的思想高度、涵养所在。
(二)意象油画中的造型
对于写实油画来说,其的创作很注重事实细节,可谓是锱铢必较。而意象油画则不一样,可以说极其地精简。那些对于表达主题不重要的表现元素,在意象油画的创作中,往往是被忽略的。正是这样才形成意象油画特有的气质美。以意造型的艺术观要求我们在美术创作之前通观整体,获得印象,取得感受。当画家的心里有了对物象的感受,形成了“意象”,落笔时才能放笔直下,达到的效果自然就不是简单的状物,而能给观者一定的美感享受。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意象构成形式规律的掌握,提出了“不似之似”“乱中不乱”“齐中不齐”“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其外”等绘画创作方法论。石涛在其著作《石涛画语录》中更是提出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绘画创作的最高标准。意象油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创作方法的追求便是借鉴传统绘画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反映在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特征上由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三、意象油画中的形式语言之美
(一)写出来的意象之美
用笔是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在表现物体轮廓的同时还体现了物体的质感、体积等特性。由此,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便产生了不同的用笔,如轻、重、快、慢、粗、细、曲、直、肥、瘦、刚、柔等,而这些用笔也会给人以沉着、劲健、凝重、飘逸、婉润等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唐代张彦远认为,笔致是通过主观意识而达到形似骨气的唯一手段。笔致就是运笔技巧。清初石涛对照西方后印象派皆因独特的绘画技巧产生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石涛曾经明确提出“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的观点。线条作为笔墨的载体,如何恰当地运用显得格外重要。传统写实油画的线条是严格依附于形体的,而以“意”造型就要求我们,从线条本身独立的审美表现力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绘出来的意象之美
色彩是绘画形式语言的重要元素,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感应,艺术家们正是运用色彩的这种表情性特征增强画面的情绪感染力,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观者,因此色彩也是绘画形式语言中最具情感特征的元素。恰如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一律安特定的角色画着不同的脸谱,白脸表示奸诈,如《群英会》中的曹操,红色表示忠勇,如《单刀会》中的关羽;有些反面人物也勾勒以红为主色的脸谱,这是具有讽刺意味,如《法门寺》中的刘瑾,表现其养尊处优。又如中国传统的武强年画,这种对色彩的主观运用在民间美术家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性具有心里暗示的含义,譬如,敦煌壁画的色彩就具有和谐、主观意向性以及装饰性的特点。中国民间美术从大量的宗教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上丰富的装饰色彩均能体现色彩的象征意义。意象油画的色彩讲究简约概况,惜墨如金,这使得画面中有限的色彩能充分体现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四、结语
油画虽说是外来物种,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排斥它。对于外来文明,我们要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正确态度。将外来文明经过自己的加工和修整,融合自身的文化元素之后,使其具有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气息特征,从而丰富我国的美术文化。一个固步自封的文化是不可能得到很大的跨越的。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积极地借鉴外来美术,攫取其中的精华,让中华美术更添艺术魅力。
[1]沈行工.抒写审美感悟[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13.
[2]陈世宁.画里画外[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83.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