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理论及行为研究概述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激情男子爱情

罗 丽

爱情理论及行为研究概述

罗 丽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在中外心理学界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其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爱情作为情爱和性爱的结合,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爱情理论研究、爱情吸引力研究、通过呈现性诱导刺激考察性激活神经机制的研究,以及爱情妒忌的行为、生理反应及成像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的爱情理论及行为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

爱情 爱情理论 行为研究

一、国外爱情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爱的理论主要有两类:显义理论和隐含理论。显义和隐含理论的区分在于:显义理论是心理学家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基于过去理论和实证研究而提出的学说,显义理论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形成某个变量的可操作化测量的定义,从而使与该变量有关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根据这个理论定义来评价其水平高低;隐含理论是指人们对于某个变量所持有的观念或心理表征,隐含理论研究的目标是揭示普通大众对这个变量的概念的理解。

其中最有最有代表性的是斯滕伯格关于爱的三角形理论(过程理论),认为爱由三个重要成分或要素构成:亲密关系、激情和决断/责任感。每个成分都分别包含一些子成分。三个成分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七种不同的爱情。有西方学者提出爱的心理结构有两个基本成分:激情之爱同伴之爱。过程理论最为典型的代表是爱情态度类型理论。李(Lee)从爱情象征意义的角度对爱情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爱情基本分为6 种社会意识或模式,爱情的模式是受文化和社会影响的。这6 种爱情模式可归纳为主要模式和次要模式两类。激情之爱、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是爱情的主要模式,次要模式包括实用之爱、占有之爱、奉献之爱。次要模式是由主要模式中的三种爱情类型两两组合而成,即友谊之爱和游戏之爱形成实用之爱;激情之爱和游戏之爱形成占有之爱;激情之爱和友谊之爱形成奉献之爱。

其他一些典型性的理论还有,成人依恋理论,爱情类型理论,集束理论。集束理论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可以理解为8个主要因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爱情除了包含以上所有因素之外,还包括另两个集束:激情与关怀。激情束又包括“为对方所迷恋”、“性的欲望”、“排他性”等3种成分。

最后要提的是巴斯的性策略理论。巴斯从进化论角度对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进行了研究。进化观点认为,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偶偏好和长期性策略。女性在长期择偶中,要解决抚养后代的适应性问题,偏好的男性有以下特点:经济资源、高社会地位、有抱负和勤奋、可靠和稳定、运动能力、健康和外貌对称、愿意承诺、愿意为子女投资等。男性要解决获得有生育力和生殖价值高的配偶和父子关系不确定性的适应性问题,偏好这样的女性:年轻、漂亮、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亮泽的头发、恰到好处的肌肉、匀称的体型、轻盈的步态、生动的表情、充沛的精力、平均或对称的脸,腰臀比为0.7,婚前贞洁,婚后性忠贞等。

国外研究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恋爱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到爱清成分研究;恋爱风格与测量研究;恋爱关系的发展与维持;恋爱过程中的亲密、承诺、激情、嫉妒、冲突、归因、关系信念与问题解决等;亲密关系满意度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成人依恋研究;恋爱关系模型探讨;恋爱与性心理等。

二、国内爱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自编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恋爱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择偶观、恋爱观、婚恋观、恋爱价值观、道德观研究;大学生性心理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问题探析等。

有代表的国内研究:鄢静的研究发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成年人的爱的心理构念包含四个成分:“亲密关系”、“激情”、“责任感”和“忠贞”,表现出与斯滕伯格过程理论的高度一致,忠贞”这一成分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忠贞”这一维度存在着中西方差异。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伦理与责任、浪漫体验、冲突及痛苦、理性、朋友式关爱。郑涌的大学生恋爱态度的理论构想研究:自编大学生恋爱态度问卷的四个维度:增益性、道德性、浪漫性和自主性。

三、行为研究中发现的性别差异

国内外对爱情的行为研究中,发现男女在恋爱心理、择偶标准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一)男女恋爱心理上的差异

男女青年在恋爱心理上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子比女子更易一见钟情;男子比女子更积极主动;女子的戒备心理比男子强;女子的“面子观”比男子强;女子比男子更看重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女子比男子更看重情爱,而男子比女子更看重性爱;男子比女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而女子比男子的爱表现得更为持久。

(二)择偶标准上的差异

男生对女生的“外貌”要求的较多,感性因素较重;女生更注重男生的“才华”,理性因素较重;而男生对“贞操”的要求比女生高。女性更关注资源,男性更关注外貌。

(三)性方面的差异

西方学者David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中,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性行为都是受到抑制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李志和彭建国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四)研究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爱情的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和行为研究,还有利用成像技术和ERP技术来对爱情的神经加工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且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结论。爱情作为人类在异性选择过程中进化出来的最伟大的适应器,能够保证人类的种族繁衍和优良基因的遗传,爱情不同于其他情感(亲情和友情),有一独特的神经网络,并被证实与获得奖赏动机有关的神经系统有关。而对于爱情进化历程的研究当前只有理论描述,缺乏对爱情大脑神经机制的进化过程的实证研究。世界不同种族间的爱情结合模式存在差异,对不同爱情结合模式的群体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爱情神经机制的进化历程的发现。

[1]Sternberg R J,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1986,93(2):119~135.

[2]鄢静,我国都市成年人关于爱的隐含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2004.

[3]李朝旭,徐伟,林艳艳.大学生爱情观念的内隐结构[J].社会心理研究,2006,65(1).

[4]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3).

[5]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6]Andreas Bartels,Semir Zeki,(2000).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 .NeuroReport,11(17):3829~3834.

[7]Andreas Bartels,Semir Zeki,(2004).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aternal and romantic love. NeuroImage,21(3):1155~1166.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罗丽(1985-),女,山东莱芜人,研究生,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激情男子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满脸通红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