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传媒人转型意识和融合能力的新方式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同行评议活动综述

2017-11-25朱可江

新闻前哨 2017年9期
关键词:跨媒体三峡日报

◎朱可江

提升传媒人转型意识和融合能力的新方式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同行评议活动综述

◎朱可江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一场革命性的“基因工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从传统的单一媒体人向全媒体人转型,自我加压固然重要,也离不开团队的群策群力、握指成拳。2017年,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在内部实施跨媒体点评,以此提升全体采编人员的转型意识和融合能力。活动开展半年多来,激发了潜藏着的无限可能,过去分散的 “孤岛”正在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大陆”。?这一新局面、新气象,让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的探索实践中,散发着“举旗当帅,努力建设与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传媒集团”的自信气质。

以案说理 贴近实际

正如媒体强调读者感受、受众态度这方“天”一样,办媒体的人不能只顾埋头赶路,还要时常抬头“看天”,比如,听听同事的声音,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2016年,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在旗下《三峡日报》《三峡商报》两个编辑部内部开展每日评报工作,这种内部点评、自我找茬的办法,对青年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每日评报”目前已编发300余期。

2017年,集团党委站在全媒体视角,进一步完善点评体系,将点评范围扩容,升级为跨媒体点评,即在日报、商报、新媒体公司三大媒体之间每周开展交叉点评,以“横向比较”促进业务转型,为解决向全媒体转型的“本领恐慌”找路径。此前,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的评报工作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出资聘请本市专业团队一月书面审读一次,专家的点评多集中在宏观方面;二是编辑部内部周会、月会总结,以总编和值班总编的发言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是群众的监督和评价,以纠字词句的差错为主。新启动的跨媒体点评,打破了各媒体自评的小圈子,针对性更强,视角更开阔。

以书面形式,点出内容生产上的亮点、有待改进和商榷之处,这种把最新案例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点评方式,改变以往空对空的发言,有助各媒体立改立行。比如,针对新媒体公司点评员提出的《融合报道可使新闻更好看》《“一文一码”带来全新阅读体验》建议,日报社会新闻部在学习时,反思自己纸媒思维顽固,融合传播手生,仅仅满足于稿子见报就完事,让许多民生信息失去了扩大影响的机会。大家结合版面、栏目、节目的内容,对各媒体的编排布局是否合理规范,标题是否准确生动、行文逻辑是否严谨等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说,事例鲜活,内容具体,操作性强。

制度保障 奖惩分明

有所规限,方可有始有终。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集团先立规矩再做事,制定出台了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推进媒体系列点评活动暂行办法》,28名点评人员分别来自日报、商报、新媒体三个编辑部的相关负责人及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点评方法为,第一、三季度:日报人员评商报,新媒体人员评日报,商报人员评新媒体;第二、四季度:日报人员评新媒体,新媒体人员评商报,商报人员评日报。点评内容由编委办编辑后发到集团内部的QQ群、OA系统,供大家学习、交流。与此同时,各媒体内部的每日评报,仍坚持不断。

制度要落地,督办必不可少。集团编委办加强与各媒体联络人的沟通,评稿情况一周一通报。《办法》也明确规定奖惩措施,目前,已有8人获得奖励,通报批评1人,经济处罚1人。

看似死板的制度,带活了集团各媒体的学习之风。每周不用通知和提醒,大家都能自觉完成这一工作。新媒体公司的徐水仙把有关 “双微”的点评内容收集归类,每周召集团队成员学习讨论,她说,这些建议涉猎面广,角度独特,真的带给我们很多启迪。集体智慧如同一片探不到底的蓝海,潜藏着无限能量。

畅通言路 一针见血

《封面导读还可做“减法”》《省去两字?谬之千里》《新闻还可加点料》……这些或简洁务实、或具体生动、或逻辑严谨的点评,犹如一场场高质量的业务交流会,成为被评媒体关注和改进的重点。

尽管“评媒”人员大都有专业上的独到之处,但跨出本媒体评说他媒体,其特长是否还在抑或成为短板?另一方面,点评的负面案例必然涉及具体的稿件和责任人,如此“点名道姓”地指出来,是不是不近人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春烺认为,大家从不同视角、因掌握信息不同、个人认知水平差异等诸多原因,看法肯定不同,但目标一致。并提出六条要求,即,本着帮助人来评;把被评当作被帮助;只评业务不评人;多一些雅量,少一些计较;领导和老同志要带头听意见,虚怀若谷,无论所评意见对否,要做到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以畅通言路,鼓励年轻人敢说话;各媒体、各部室要主动认领评媒意见、一一整改,以切实达到提高的目的。

集团领导的定调和站位,给“评媒”工作扫清思想障碍,少有虚假客套,多是直言不讳。大家认为,只要是以业务为中心,对事不对人,“真刀真枪”比“隔靴搔痒”的力度和效果肯定好得多;即便是有批评和争议,只要有助于媒体发展,“有则改之,无则激励和加勉”。只有集思广益、从善如流,才能彼此包容,一起追求卓越。

每周至少上交一篇点评,考验着每个点评员的态度和责任,只有仔细学习了、纵横比较了、用心思考了,才会有感而发。有的同志埋头一个人写点评,几周下来,似乎有点“才思枯竭”,便发动团队成员一起讨论;有的同志随时记录下学习时的体会,以便为“评媒”找角度、积累素材;有的更是把点评当作一篇小型论文来做,如《做标题要有点较真精神》等,围绕立论,结合案例,进行精当的论述。日报点评员程波说,集团给了我们这样相互学习的机会,一定要重视每一次“发言”,不仅要注意是否说到点子上,还要看建议是否可行,否则,敷衍之言多了,反倒引不起同行的重视。这样认真、专业、负责的态度,无疑是集团事业发展的“红利”。

学以致用 学用相长

互评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方式。一周互评结束后,效果却在二度传播。各媒体在每月初,就上月?“评媒”意见的梳理和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所提交的整改报告由集团编委办编发上网供各媒体交流。随着时间推移,“全媒体意识”在采编人员心中扎根,年轻的采编人员说,这些点评如一位位师哥师姐,在帮助他们的业务成长。

——变被动为主动,找到一条全媒体人才的培训方式。跨媒体循环互评,让不同岗位的媒体人明白融合的要义,看到了差距。“现在有了‘融媒意识’,针对一些较重要的采访,头脑里就会闪出“一鱼多吃”的理念,并着手尝试。”集团采访中心的荣飞如是说。各媒体把点评当作抓质量的平台,建立一套学习机制,对“评媒”意见一一认领,以部室交流、集体研讨等方式回复、落实和整改。学习,交流,碰撞,让更多采编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全媒体业务技能“互联互通”,尽快成长为现代传媒的行家里手。

——一体化意识增强,对媒体人的概念有了新解读。“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是媒体融合目标,采编人员在新老媒体之间自由流动、打通使用,需要采编人员业务协同,娴熟运用“十八般武艺”。三峡日报的郭建华说:“过去对让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句话理解太局限,真正的专业将自己擅长与全媒体平台想结合,让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各媒体自由切换。”对比、反思、探索,大家认为各媒体之间是平等的协作关系,是一个整体,不存在新老媒体的身份等级之分,只有一线记者、后方编辑密切协作、无缝对接,才能达到“心手合一”,提升融合的新高度。

——表率作用增强,质量意识上升。欲评说他人,首先得做最好的自己,“评媒”犹如悬在这些点评人员头上的一把剑,倒逼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重新审视自己的 “责任田”。他们说,每当自己在写稿、编版时,心里总想着可能出现的纰漏和短板,如何补齐。当这些自问成为一道道必须用行动翻过的坎时,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了,产品质量随之提升。

媒体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一个个媒体人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和付出。从媒体内部点评到跨媒体互评,尽管个中有一批启人心智的意见和建议,但也存在有待改进的方面。一是有的人碍于情面,点对点的评说少,面上的东西说的多;二是视野不够开阔,缺少向同城媒体、上一级媒体比较、对照的案例;三是“评”和“改”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版面、栏目、节目的质量的提升和改观不明显。需要集团加强引导,调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更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转化为发展的催化剂,为集团深度融合之路铺路搭桥。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编委办)

猜你喜欢

跨媒体三峡日报
“跨媒体表征学习及认知推理”专栏征文通知
“跨媒体表征学习及认知推理”专栏征文通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跨媒体出版物的平台互动研究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基于跨媒体字典的图像检索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