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用教材教作文

2017-11-25冀世红

长江丛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命课文教材

冀世红

浅谈用教材教作文

冀世红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就是例子”。“用教材教”也是新课标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依照传统的“教教材”模式,忽视了教学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汲取新颖的知识,挖掘创新型思维。而教材选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题材、体裁、风格的设计方面都具有典范作用,同时文章文质优美,难易适中,既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适合学生作为优秀范文来学习。

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 教材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习教材,深入挖掘文章的营养,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作潜能。下面,就如何运用教材教导学生写作,依据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把典范课文当作“例文”来学习,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

重点学习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结构、思想立意以及字句斟酌等。如在讲解冰心的《谈生命》一文的过程中,我重点点拨是这篇文章的构思,九年级的孩子感悟力很强,他们很快就理出了文脉。通过师生交流达成一致:作者冰心很是聪颖,将文中抽象、厚重的生命化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具体实物名词,即形容生命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使学生既理解了生命的涵义,也使文章充满了生命气息。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依照作者的行文方式,根据自己的想法给本文补写一个片段。你还会把生命比喻成什么?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打开。

生命像一颗种子;生命像一颗幼苗;生命像一个蛹;生命又像一片土地;生命又像一颗流星;生命又像一颗筑路石;生命又像初升的太阳;生命又像是一本书;生命又像是一首歌;生命又像是一杯酒……

接着,我又进一步的知道学生在遇见这种对抽象名词的描述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化抽象为具体。

再比如讲授台湾作家王鼎钧《那树》时,我有意设计了一个环节:作者是如何塑造那棵树的?通过研读文本,达成一致:作者先是描述那棵树的外形,再深入塑造这棵树的精神。最后通过它在城市化进程中被砍伐的现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态环境发展的担忧之情。这种托物言志的方式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我提示学生在读课外书籍或者学习文章时多注意这种方法的运用和模仿,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以《那树》为半命题进行自由创作。在这节课的教后记中,我写到: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的瓶颈有可能就是没有明确的思路,合适的题材,新颖的立意和精准的描述,缺乏对事物的想象,文章结构的对应,抑或是一个吸引读者的开头……而我们的教材则能满足你所有的需要!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用教材来教作文呢?

二、对一些经典美文,则尽可能推荐其他相关作品,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我多是以著名作者的作品或以文章题材相似的统一类型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以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为例。魏巍《我的老师》从写作上可以侧重讲解选材。可以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他的长篇小说《东方》。都是对恩师表达感谢之情的,推荐给学生的是刘绍棠的《师恩难忘》,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春》多是对景物的描述,学习这种写作方式,可以推荐他的名篇:《匆匆》、《背影》、《荷塘月色》。 贾平凹的《风雨》多从侧面描写,文中不见一风一雨,却处处体现风雨,视角独特,构思巧妙。他的散文《丑石》可以作文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经典作品。同一写作专题会有很多不同经典优秀的作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文章的描述视角和文字的描述。

作文的写作培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开始培养时多以模仿为主,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和写作思维的形成,再进一步的润色文章语言,完善文章结构。通过对经典读物的阅读和学习,就形成了一个以教材为平台,以作家的作品为网络体系,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悄然中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形成。

三、注重教材单元编排,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细心地教师会发现新人教版教材有许多改动。其中最大的改动就是每个单元的写作部分,其次就是文章的删减或新增。没有改版的写作部分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改版后的这一板块则单独分为两个板块: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单独的板块。写作又是另一个单独的板块。这样的编排方式使写作部分独立出来,并与单元阅读专题保持同步,突出了对写作要求的重视和提高。这样既突出语文的“规则性”,同时也不缺乏其“训练性”。翻开九年级的语文书不难发现,六个写作单元都由两部分组成,即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导引部分的写作范例都来自单元的课文,编排更加人性化,除了包括鼓励学生写作的激励性语言,还有对范例课文写作手法的提示。实践部分都是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大小作文皆有,师生可自由选择训练。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每一单元的写作训练都是紧扣单元内容来进行编排的,旨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好的文章既包括“有我之文”,也包括“有文之文”,学生在作文写作中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两者的结合,对立意新颖和文字优美的文章都给予鼓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培养能描述出这种美的能力,即以日常生活为“源”,以教材施教为“水”,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形成一股清泉活水。

实践证明,以教材为依托,既能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能对学生在灵活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方面有直接的作用。我想我以后在作文训练这块尽量与编者同步,使作文训练更有章法,更有体系,希望本文的一些意见能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库尔勒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