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实意动词习得的影响
2017-11-25赵晶
赵 晶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实意动词习得的影响
赵 晶
学生在学习英语实意动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在动词的及物性、形态和搭配方面出现错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汉语知识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负迁移。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在英语实意动词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旨在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正确把握迁移规律,尽可能避免负迁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实意动词的效果。
实意动词 汉语负迁移 错误分析
一、前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其中70%以上的错误是由于受到汉语的干扰而造成的(俞理明,2004)。这说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的确会对目标语的习得产生负迁移。本文以作者所在学校高职二年级学生的作文为研究材料,将其中因为受到母语干扰而造成的实义动词错误,分别从及物性、形态以及搭配三方面进行错误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对实意动词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负迁移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二、语言迁移
Odlin (1989: 27)在《语言迁移》一书中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按照他的说法,迁移不仅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且也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其他语言知识对于目标语习得的影响。 为了对这两种影响加以区分,将母语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称为“母语迁移”。Odlin还认为迁移应该根据其作用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对对目标语的习得有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对目标语的学习有阻碍作用。
三、错误分析
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指对二语学者的错误进行研究与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被错误分析理论所替代。Corder (1967) 在他的《错误的意义》一书中也重申了这一理论,并指出二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并非都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不能总是将错误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应该将其看作是二语学习取得进步的突破口。通过分析和研究错误,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二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可以了解错误发生的不同原因。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知道他们的二语学习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提高措施。
在语言学中,错误(error)与口误(mistake)是不同的两种概念。 James (2001)指出口误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采用了一种不正确的语言形式,但随后能够意识到并加以纠正;相反,如果学习者不能意识到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语言形式则属于错误。所以准确判断二语学习中的错误是否是由于母语负迁移造成的有一定的困难,但是Brown (1993) 指出规定性写作(controlled writing)中出现的所有错误都可以看作普遍性错误。
四、实意动词错误分析
(一)及物性错误
英汉语的实意动词在及物性方面是有差异的。汉语中的及物动词用英语来表达或许变成了不及物动词,汉语中的不及物动词在英语中有可能就是及物动词,或者两种语言动词的及物性正好相同。而且在英语中,有很多动词的及物性并不是唯一的,既可以看作及物动词又可以看作不及物动词,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来定。因此,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就会犯很多动词及物性方面的错误。这方面的典型错误如下:
(1)We all agree the plan.
(2)I live Huyi District.
(3)John likes listening light music.
句(1)中,要表示赞同某个计划或建议时,“agree”为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可以直接接宾语,而汉语中的“同意”为及物动词,可以接宾语。句(2)中,汉语中的“住”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我们可以说“我住在鄠邑区”,也可以说“我住鄠邑区”,但“live”是不及物动词,所以正确表达应为“I live in Huyi District”。句(3)中的“listen”在英语中为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直接接宾语。以上三个句子出现的错误都是由于受到了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而造成的。
(二)形态错误
所谓形态,即词的形式,主要包括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本文主要讨论英语实意动词在数、时态和体三方面的构形形态变化。严格来说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一般需要借助助词、词序、语境或其他方法表达英语中类似的语法意义。典型的形态错误如下:
(1)I buy an English dictionary last year.
(2)He often go abroad for business.
(3)I have visit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before.
句(1)中,动词“buy”应该用过去式来体现过去时态,而汉语表达同样的语法意义是在动词“买”的后面加上动态助词“过”即可。句(2)中,由于主语“he”是单三人称代词,所以动词要进行相应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动词的数,而汉语动词并没有数的语法范畴,因此不用借用其他方法来表达这一语法意义。句(3)属于动词完成体的错误用法,汉语可以借助动态助词“了”来表示完成体的语法意义,如“我之前已经参观了兵马俑”。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容易在英语时态方面犯错了。
(三)搭配错误
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在没有了解英语实意动词的形态、句法特点、功能限制、语义值、外延或内涵意义的情况下将汉语中的搭配直接译成英语,从而造成错误的搭配,这也是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的结果。典型的搭配错误如下:
(1)He has went to the USA for a week.
(2)My father is seeing the newspaper.
(3)Students learn knowledge mainly from textbooks.
句(1)中的动词“went”是终止性动词,只能表示动作,不能表示状态,不可以和持续性时间状语连用。这句话可以纠正为“He has been away in the USA for a week”。句(2)中,“看报纸”实际上指的是“阅读报纸”,因此正确的英语表达是“read the newspaper”。句(3)中,学生受汉语思维影响,很容易将汉语中“获得知识”的意思迁移到英语学习中,从而造成“learn knowledge”这种错误的搭配。 正确的搭配应为“acquire knowledge”。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实意动词使用错误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汉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特点会对学生二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汉语与二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汉语就会对二语学习产生干扰,也就是汉语负迁移。负迁移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除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意动词的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讲解两种语言的差异,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汉语负迁移的存在,并逐渐克服负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影响。
[1]Corder, S.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连淑能.英汉对比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赵晶(1984-),男,陕西渭南人,硕士,英语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英汉比较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