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汉字形、义探源研究
——以“友”为例

2017-11-25唐小梅

长江丛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小篆金文行书

唐小梅

常用汉字形、义探源研究
——以“友”为例

唐小梅

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现在,我将以“友”字为例,探究关于“友”字的形与义。

汉字学 友 形 义

一、“友”的形体演变

(一)甲骨文中的“友”

(1)甲骨文会意字说明。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甲骨文中会意字构形构意的特点,最能展示殷商时代甲骨文字的特点,“最富表现力,最耐人寻味”[1]的一类字。”[2]

(2)“友”在甲骨文中的部分情况。在甲骨文中,“友”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友”写为“”。友,在甲骨文中,(又,抓握)(又,抓握),表示握手结交。在甲骨文中,“友”就出现,可见“友”字的存在历史还是很久远的。

(二)在金文中的“友”

(1)金文的简单特点。金文是指先秦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块面笔画趋向线条化,长条化、整齐化和美术化倾向比较突出。

(三)小篆中的“友”

(1)小篆的简单特点。“小篆是秦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一种字体。作为汉字演变历程中的一个片段,小篆是汉字古文字时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汉字形体演变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小篆中“友”字的部分情况。在篆文中,“友”字的形态为“”和金文中的基本笔画是相近的,可以看出小篆中“友”一方面是根据金文中的形体演变而来的基本笔画没有改变,但整个形体的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由左右结构改变为上下结构。从整体上看整个字形更有符号意义,进一步符号化了。

(四)隶书中的“友”

(1)隶书的特点。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儿形成的一种新字体。

(2)隶书中“友”的部分情况。在隶书中“友”的形体演变为,这里的隶书与篆书相比较笔画更加简单,整体更向左右扩展而不是隶书中呈现上下扩展的趋势,这种笔势更加方便书写,呈现省变的趋势。

(五)草书中的“友”

(1)草书的特点。草书的定义:一是潦草的文字;二是专指汉代特定字体——章草。今草则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书书法而发展来的。“今草的特点是: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2)草书中“友”的部分情况。王羲之的今草是很有代表性的草书,王羲之的作品中“友”就从隶书中“”演变为“”。这种字形已经相当简化,并且已经初具楷书中“友”的形态。

(六)行书中的“友”

(1)行书的特点。行书,是介于正体字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在保持楷书形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了草书的相似的连笔,各字独立,笔法活泼流畅。

(2)行书中的“友”的部分情况。行书中的“友”的形体大致为“”。形体结构清晰,笔画自由快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七)楷书

(1)楷书的特点。“楷书是汉隶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在楷书中,汉字的笔画形式已经基本定型,已经是正规的典范汉字,也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主要正规字体。

(2)楷书中的“友”的部分情况。楷书中的“友”的形体为:。这时的形体将隶书的“又”简写成。而下方的“”简写成了“又”。这时“友”的字形已经规范的报刊图书印刷用字的字体。

二、“友”的字义的演变

(一)在甲骨文中,“友”的意义

(二)在现在文字中“友”的意义

现在的“友”有两个意义。一是本义,作为动词,意义是:两人结交,协力互助。这个意义与甲骨文中意义相近,基本没有变化;二是引申义,引伸为名词,意义是:合作者,志同道合者。这个意义在甲骨文中没有出现,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延伸出来的。“友”这个字随着时代的变化更加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1]樊俊利.战国金文研究概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许慎(汉).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小篆金文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宋伯军小篆作品
脚踏实地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李斯造小篆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