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
2017-11-25陈妍娇
陈妍娇
如何做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
陈妍娇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能提升人们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有利于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不同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民俗文化的流传与保存,关键是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促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因此,如何才能做好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成为了相关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优秀 民俗文化 传承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屹立世界之林并不断发展壮大,靠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国之道,安邦之本。可惜,这些良好的传统文化,已断代了一百多年。当今年轻人们对民俗的真实内涵不解其意,遇到民俗大事,不知所措,使本来很文明的民俗变得面目全非,不古不今,甚至形成铺张浪费、道德沦丧的陋俗,与当今的社会主语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丢失,会直接影响国家进步和民族发展。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由于传统文化断代百余年,目前民俗礼仪中已出现了一些严重不文明的陋习,应当加以引导逐步规范,使优秀的传统民俗重放光彩。
一、生日祝贺成为“狂欢”
青少年过生日,应该知道生日本是“母难日”,母亲十月怀胎,小心翼翼地珍惜着小小的生命。分娩时冒着生命危险,用血液变成乳汁把我们养活,昼夜擦屎刮尿,直至成家立业。我们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就更应该感恩父母,给父母磕头。
二、夫妻间称呼的不雅
“老公”“老婆”是现今社会上相当流行的称呼。你是否知道“老公”这个词是过去皇宫里太监的称呼,太监是被阉割后没男子的阳刚之气的人,人不老就让你叫老了,多不文雅。年轻夫妻使用这种称呼算是不知礼、不懂事。至于年纪大的夫妇,虽然真的老了,真的成了老公、老婆,反而不是用这种称呼。
三、婚丧礼乐颠倒
在过去办理嫁娶婚事,因是喜庆之事,所以,都要请唢呐在花轿前领路,气氛非常热闹,在村里听见有唢呐声就知道是娶媳妇。可是目前有些地区娶媳妇都没人用唢呐了,反倒在办丧事的时候请唢呐大吹大擂,逗笑开心。现在一听到唢呐声就知道是办白事的。和过去完全颠倒了,真是不可思议。
四、贺桌礼仪变为“拦路强夺”
婚嫁中的礼节非常讲究,可以称之为“礼尚往来”,代表着一份相互尊重的情义,并非现在一些婚嫁,好像只是成了“金钱来往”。其中的礼节,有些已经完全丢失,有些已经扭曲变样。
“贺桌”本是非常文明的礼节。因女方家庭在村中人品好,德高望重,适逢家中嫁女,村民及好友,在道旁左设课桌,以表敬意和祝贺。贺桌上放有贺幛、喜酒。夹毡人见前方有人相贺,就让新郎下马或下车,到桌前行礼答谢,然后放桌上一道谢帖点心,表示感谢。
五、丑化公婆
父母为操办孩子的婚事,操碎了心,费尽了力,东抓西接,是儿子媳妇,乃至亲朋都应该尊重的人。可是在现在婚礼的过程中,就是丑化公婆。给公婆脸上画成小丑,哪还有孝敬和感恩的内涵?公婆是父母,本应受尊重。这些不应当、不文明应当予以引导和纠正。
六、丢失中华文化特色、追求西化
在中国民俗中,,用色是非常讲究的,红色是喜庆吉利,如红盖头、红骄衣、红对联、红彩绸等。丧事多用白色。丧事孝子穿的全是白色,其他人是白色孝帽。而现在是结婚穿一身白,袒胸露臂的白色婚纱。还美其名曰:“是象征白头到老。”熟不知,穿婚纱是西方在教堂举办婚礼所穿的礼服,我们既不是西方人,也没进教堂,这样穿着有失中华仪礼的文明风格。
七、相互攀比,铺张浪费
由于人都有一种爱面子,相互攀比之心,婚礼越办越大,只知道自己挥霍浪费,给大家带来压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动力,也是民族的和国家的象征。丢掉民族文化,就丢掉民族的精神,民族就要灭亡。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历经几千年,已深深扎根于民间,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在民俗中,每一项民俗活动,都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根本,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体现着人际交往中“文明、礼貌”的品德,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祈福”。今后,我们一定要做好挖掘抢救和保护传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和发展的方针。
[1]原昆鹏.把民俗文化中的时代精神传承下去[N].鹤壁日报,2014-02-19(002).
[2]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J].中原文化研究,2016(01):56~62.
[3]刘晓凤.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作者单位:河南省舞钢市文化馆)
陈妍娇(1978-),女,河南舞钢人,本科,河南省舞钢市文化馆,馆长,研究方向: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