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中摄影学科的教学思考
2017-11-25王芳
王 芳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中摄影学科的教学思考
王 芳
在充斥于现代社会各个角落的广告信息中, 摄影图片已成为信息传递最为有效的媒介和手段。有了摄影教育自然也就有了摄影的传承, 高校教师在摄影教学实践中, 为了正确有效的培养下一代, 也在不断的探索。摄影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因为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是无法去想精神方面的东西来充盈自己的。在人们达到小康水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欣赏,比如说摄影这一类需要时间和精力完成的。摄影也不再只是娱乐,它也成为了一种生存手段,并且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
摄影 视觉图像 渗透 创新
摄影在有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之后就发展得更好了,人们开始在摄影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利摄影是一种有美感的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的技术。高校的摄影课是一门教给学生技术和如何去欣赏一幅照片的课程。现阶段高校的摄影课程无法与社会对于摄影师的要求完美接洽因此高校的摄影专业亟待改革和创新。创新不仅是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创新,也是摄影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因为目前虽然摄影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但是它的社会化不深,许多摄影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将摄影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去,没有实际应用的摄影技术也是没有用的。因此,摄影技术在注重创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摄影技术的实用性。
一、各学校摄影专业的发展状态
(一)在迎新的时候忘记了继承传统
大部分传统摄影教学内容被舍弃,数码技术相关课程在摄影专业教学中占用了绝大多数学时,传统摄影学时数量变得微乎其微。部分高校面对数码摄影的巨大冲击,没能合理平衡传统与数码摄影两者在教学中的比重。其实,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是各有各的不足和各自的优势。数码摄影更清晰保存相片速度更快保存相片更多,但是,传统相机可以把照片冲刷洗印出来让人们拿着照片看而不是拿着手机和电脑看,纸质相片还是更让人有回忆的感觉。
在用新技术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看曾经的摄影技术,比如说现在的十分的拍立得,不仅是对过去的技术的一种缅怀,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摄像技术的可取之处的继承。很大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可以被更新,但是不能被取代和完全抛弃,不能对过去的传统摄影技术全盘否定。
(二)各高校在教授摄影的过程中缺乏更多的专业知识的拓展
不注重摄影艺术理论知识及相关艺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高校摄影专业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摄影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科,部分高校过分强调摄影技术至上的教学理念是不可取的。学校是应该让学生多出去锻炼多出去实习,在实践中找到经验但是学生如果能够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我相信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更多的弯路。
拍照只是按一个快门,是一个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技能,但是一幅照片的艺术创造力以及它所体现出的摄影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作品真正的生命。一幅照片中透露的是摄影师想要传达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拍一个人的眼睛,眼神中传达出来的爱与希望或者是传达出来的悲伤与绝望,摄像师都可以通过照相机记录下来。高校在摄影专业教学中应改革摄影教学观念,避免单纯地把摄影当成一门技术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其艺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开拓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让学生看一些摄影大师的作品,但是让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并不仅仅是一幅照片,更应该是一个摄影师的理念感情以及拍照选取的角度。同样一个素材同样一个场景,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同每个人镜头里展现的东西和传达的东西自然不一样,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透过摄像机巧妙自然地传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接触到。
很多人都比较讨厌书面上的语言,也比较讨厌教师讲课时所讲的一些内容,有了摄影机之后更喜欢自己摸索去探究相机里的秘密这种探究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实际上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的一些东西是教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提取的最为精华最有用的一部分内容。书本上很多的经验也是非常巧妙的前人发现的一些经验,如果能够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是不是会接受和探索新知识的机会更多呢?
(三)学生缺乏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摄影和社会摄影没有完美结合
众多高校的摄影专业教学与社会接触不够紧密,这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高校中的许多教师缺乏摄影方面的实际经验(在商业摄影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就导致在摄影教学中无法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训练。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无法打动人自然在走上工作岗位上需要用到这门技能的时候无法用的上。第二个原因就是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教的内容与社会脱轨,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再社会上好好运用这门技能。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二、怎么能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
(一)注重对于学生的三观和审美的引导
摄影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掌握摄影基本技能,而且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摄影专业的教师在发现学生的三观上的问题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上的熏陶。还要多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美的高雅的照片,让学生有一个努力和奋斗的目标这样学生自己的拍照风格才会向高雅的拍照风格靠近。比如说在欣赏一幅照片时,学生和老师就需要交流一下对于这幅照片的评点,从构图到色彩以及后期都可以说,教师还可以把欣赏照片的思路跟学生分享分享,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欣赏。从师生教学的相对孤立,到互动、 共勉、 共励。
通过理论讲述、 幻灯、 PPT 演示, 分析阐述优秀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以供借鉴;通过学生的观后感、 读后感中培养学生的现场参与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创作技巧的掌握 养成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会使学生自主在生活中多练习或者多欣赏。摄影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物象的同时, 也体现摄影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能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教学的互动,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熏陶着、 教育着学生,教师讲一讲自己的摄影的经验以及摄影的过程和经历,跟学生们一起分享 并使他们从审美欣赏中学习到必要的摄影知识。
(二)不能再将教学目的太固定化
每个人其实学习和探索摄影的目的都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只是好奇,并不会长期去学,有的可能只是去摄影课试试水,看看自己会不会对这门课产生兴趣,还有的同学可能是真心喜欢摄影想要成为一个摄影家或者摄影师。因此,摄影课对有的人来说是选修课对有的人来说是必修课,有的人可能会靠这门技术去谋生。学生的目的和要求不同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可以是不同的,对于一些想要靠摄影作为生存手段的学生来说,自然是对他们的考核要求更高,别人如果能够抓住画面,那专业摄影师就需要抓住质感和灵魂的精髓。平时的时候多交练习的照片,期末的时候不仅要考实践还是要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因为理论知识是摄影的基础。然而对于一些将摄影作为业余爱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相应地降低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认识与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艺术也不再是某一学科的形而上的层次了, 而是多门艺术元素的灵活、巧妙的运用。角度场景景深模式等等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艺术元素,明明是同一个场景,艺术元素不同照片的质量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传达的思想也不同了。思维离不开实践, 我们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 根据他们的专业、 个性特色) 引导学生爱上摄影,主动拍摄,在没有拍摄任务的时候主动去练习,多练习将不同的情况都经历一遍才能够让摄影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一种生动的、 鲜活的、极具有形象性的教育形式。因此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摄影观念, 利用各种摄影装置、摄影实验、摄影流派以及行为摄影相交叉的新摄影现象, 通过作品传播一种 “思想与哲思”。
[1]林路.关于高等摄影教育的几点思考.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昆萍.数码时代高校艺术摄影专业教学改革初探[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