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野下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
2017-11-25邹欣巧
邹欣巧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叙事学视野下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
邹欣巧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叙事学将文学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规律、自成一体的自足符号,注重其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注重其文本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同时又关注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学科,关注作品和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叙事学理论对于中学小说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叙事学;小说教学;内容建构
在国外的对于叙事学的研究中,针对叙事的研究自古以来便已经存在,但是20世纪60年代前还未有叙事学的说法,“叙事学”一词的出现是在托多罗夫于1969年的出版的书籍《<十日谈>语法》中“…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1997年,赫尔曼于PLAM杂志发表《脚本、序列、故事:后经典叙事学 的要素》一文中直接用了“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一词,其指代的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叙事学,以此为推断,则之前的叙事学为经典叙事学。由于经典叙事学受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而后经典叙事学称为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着力探讨事件的功能、结构规律、发展逻辑等。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着力于先发现深层结构,再由‘深层’反观‘表层’”,一种是“侧重于文本/话语即表层结构,然后逐渐进入‘深层’”。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为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结构的研究,以个别看其本质;注重对于语言形式和技巧的研究;突出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研究的联系,开拓了文学审视新视野。但经典叙事学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关联。
后经典叙事学则弥补了此不足,在后经典叙事学家自己建构的结构模式与经典叙事学家的结构模式建立了互惠关系的基础上,将叙事作品视为文化语境中的产物,关注作品与其创作语境和接受语境的关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产生了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等,扩宽了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为文本的更为贴切的文本外因素为文本解读提供依据。
叙事学是一门关于“叙述事情(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叙事学说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文学解读方面的专业知识,高中所涉及的小说解读所涉及的叙事学相关的内容为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节奏、叙述时序、叙述结构的内容。
叙述者。叙述者是指叙述[故事]的人。叙述者、信息与受述者是读者解读小说文本的三个基本要素,读者相当于受述者,文本即信息,叙述者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们的自我形象。布斯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隐含作者”,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状态。隐含作者叙述者不一定是真正的作者的形象,他是作者出于某种状态、以某种立场创造的一个讲述他自己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信息的一个形象,然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揭示的隐含作者是不同的。叙述者并非就是真正的作者,这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一种形象,所以,不能直接的用真正的作者代替叙述者而存在。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不同的视角模式会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依据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作者会选择不同的视角模式。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区分的三大类聚焦模式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为没有固定的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表示。“内聚焦”的公式为“叙述者=人物”,可分为三个次类型:固定式内聚焦即小说中从头至尾由一个人物来叙述;变换式内聚焦即不同人物聚焦,由一个人物的有限感知到另一个人的有限感知;多重式内聚焦即不同人物对一事件进行感知。外聚焦即从外部观察人物言行,不对其内心进行描述,可用公式“叙述者<人物”。作者采用的不用的视角来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对于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的主题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叙述时序。即话语顺序与故事顺序之间的倒错现象。小说的情节是对故事的重新安排和组合。时间是小说解读中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写小说时对故事的时间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因此解读时间的安排是解读小说的重要一环。因此,小说的事件的发生是不一定按照自然时序进行的,由此,了解小说的时序是其应有之意。除去依据自然时序对故事进行叙述外,还有插叙、倒叙、预叙等叙述方式,将小说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发生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在作者对故事事件进行错综复杂的叙述后,找出其中的线索,理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使其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具有时间逻辑的故事,应该成为其教学中的一环,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一环。
叙述节奏。小说中的叙事节奏与其“时距”密切相关,即“故事时长(用秒、分钟、小时、天、月和年来确定)与文本长度(用行、页来测量)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将此分为:“概述”(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场景”(叙述事件基本等于故事时间)、“省略”(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停顿”(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小说情节发展的节奏正是通过这四种写作手法的交替进行所形成的,使得作品呈现出由于音乐韵律般的美感,理性地看待故事的叙述时长,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一环。
在王荣生先生的《小说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曾写明“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而在现代小说教学实际中,多数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多采用模式教学法,没有分文体、分层次、分主题内容教学,他们的教学都采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尽管现今多数教师有改革之心,却无法真正跳出其模式教学的框框。抓住文本内在的艺术构思的环环勾连,对于实现这样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1]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2] 姜梦娣.现代叙事理论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5
[3] 赵有芳.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5
[4] 胡全生.叙事学发展的轨迹及其带来的思考[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20-32
G427
A
1672-5832(2017)10-0109-01
邹欣巧,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