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专业史论课程教育教学情况研究
——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专业为例
2017-11-25蒋谊
蒋 谊
高校摄影专业史论课程教育教学情况研究
——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专业为例
蒋 谊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专业为例,探讨艺术类院校摄影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情况,通过对摄影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提升学生史论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方法,并试图通过摄影史论课程的教学改进来促进摄影人才的全面发展。
摄影专业 史论课程 教育教学研究
摄影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以下简称南广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2004年开始招生, 2007年9月,在原广播电视系、艺术传播系基础上拓展建系,下设图片摄影、电视摄影与照明艺术三个专业,2011年7月改建为摄影学院。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宗旨,培养具备摄影与照明专业技能,并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将此原则融入到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各项教学工作当中,在扎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以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
一、南广学院摄影专业史论课程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由于专业设置的特点,摄影学院的史论教学研究实际上横跨了摄影史、电视史及电影史三个领域。就目前中国高校的摄影专业而言,具备一定规模且专业设置跨图片摄影、电视摄影及照明艺术的学院相对较少,且对于史论教学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其中某一领域,要么关注静态的摄影史、摄影流派的研究,要么关注动态电视或者电影史论的研究,而将摄影史与电视电影史论放在一块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由于摄影专业自身集合了技术、艺术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及进入摄影专业学习的学生队伍不断扩大,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摄影专业史论课程教育教学种种现状问题及呈现的特点,以此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及艺术判断能力、带动摄影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南广学院摄影专业史论课程教育教学情况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广学院摄影专业史论课程的教学状况,了解学生对于史论课程的学习情况,笔者选取摄影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微信平台投放史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调查问卷,调查的数据样本涉及到摄影学院的三大专业构成:图片摄影(简称图摄)、电视摄影(简称电摄)及照明艺术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88%。
(一)参与史论课程教学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根据对摄影学院史论课程教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群体中,男生156人,占59.3%,女生107人,占40.7%,男生比女生多近十个点,这种性别构成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摄影学院的专业特性和性别构成特点,男多女少的学生构成也是史论课程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特点之一。
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上,大二占比最高为36.9%,大三次之35%,大一21.3%,大四最少6.8%。由于此次问卷调查时间为本年度的3月初至四月下旬,大四学生离校实习或准备毕业设计,大一学生则主要集中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专业课程史论课程的学生适逢起步阶段,因此主要的调查数据集中在大二、大三两个年级,这与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同步关联的。
此外,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为电视摄影专业占65%,图片摄影专业占32%,照明艺术专业占2%,也体现了各专业的人数分配。譬如,以大二为例,目前摄影学院三个专业的班级分配如下:图摄专业4个班,每班30人左右,电摄专业4个班,每班30人左右,照明艺术2个班,每班30人左右。
(二)史论课程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摄影学院开设的专业史论课程主要是《摄影史》(现在课程名称为摄影流派与发展)、《电影史》、《电视史》。其中《摄影史》作为图摄电摄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大一上学期,2个学分,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了解摄影技术和摄影思想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理论深度,对未来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良好基础;《电视史》开设在大一下学期,2个学分,主要在电摄专业开设,学生以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者身份进行学习,通过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运史成论,从而制作出好听好看的广播影视节目;《电影史》开设在大二下学期,4个学分,主要在电摄专业开设,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有整体的认识和系统的把握,能够清楚地掌握电影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类型、主要导演及相关主要作品等。
在对“学生学习过的史论课”调查中,《摄影史》以97%的占比位居第一;46.4%的学生学习过《电影史》;40%的学生学习过《电视史》;其他占比15%主要是学校开设的艺术史等基础课程。因此,对应学院三门核心史论课程的设置情况,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9%的学生在大一学习专业史论课,43%的学生在大二阶段进入到专业史论课程的学习,14.5%学生选择大三开始学习史论课程。而在“你觉得史论课程安排在大几学习合适”的调查中,71.5%的学生认同史论课安排在大一,近30%的学生认同史论课安排在大二,从此看出,摄影学院的史论课程设置跟学生的认知需求是一致的。
(三)史论课程的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在对“你的史论课程上课状况”的调查显示,35.7%的学生选择两个班一起上课,27.4%的学生选择三个班一起上课,20.9%的学生选择大班上课,16%的学生选择小班上课。从数据可以看出,史论课程的上课还是以多班一起的大课教学为主。大班教学由于授课人数多、师生互动较差而影响教学质量,但由于学院老师的人员构成数量、周课时的压力等情况又不得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
另外,“你学习的史论课程是否有规范的史论教材”调查中,63%的调查学生选择没有,教材的缺失无疑会对史论课程教学产生影响。
(四)学生对史论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史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的调查中63.1%的学生选择内容枯燥乏味;39.2%的学生表示理论脱离实践;27.8%的学生自己不感兴趣;还有18.3%的学生认为课程不成体系;12.6%的大学生选择了老师照本宣科。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相对单调枯燥的史论课程内容,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自身教学质量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史论课程对专业素养提升的影响
问卷中“你认为史论课程对于专业素养提升是否重要”,59.7% 的学生表示很重要,28.1% 的学生选择一般重要,10.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1.5% 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从调查数据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史论课程重要性的意识,在对“史论课程应该如何学习”的调查中,57.4%的学生认为应该阅读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史论课程知识理解,31.6%的学生觉得要理论结合实践。此外,一半(50.2%)的学生课间会就学习内容跟老师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以上调查可见,虽然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时文化分数相对较低,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存在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其能动性积极诱导、加以利用,借助史论课程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对史论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一)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艺术类院校特别是南广学院的学生,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基础相对较弱、思维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史论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因材施教,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譬如,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做形象化处理,方便学生接受。调查问卷中“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视频图片资料对学习效果是否具有优化作用”,89.4%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帮助,可见,习惯于形象化思维的学生对于这种图片结合视频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比较容易接受。
在对“哪些方式会提升你学习史论课程的兴趣?”的调查中,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分别以64.3%、62%、56.3%、55.9%位居前四,因此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关注学生特点跟需求,教学互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灵魂,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方式关系密切。具体到摄影学院来说,专业课程中以史论课程的教学较难开展。其一,由于该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活跃,习惯于读图和视频,形象思维大过抽象思维,文字史论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其二,老师的人员配比跟课时压力,导致大部分史论课程都是大班授课,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较之小班困难;其三,有的课程缺乏规范的史论课程教材,授课内容全部依赖课件,学生缺少课程内容指引。在这样的相对困境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对史论任课老师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史论课程老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认真备课;其次,还要广泛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老师可以去其他相关院校进修访学,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老师还要加强科研能力,以摄影史论的科学研究来推进史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发展,同时史论课程老师还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及特点,编写合适的史论教材,推进史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理论联系实践,课程之间加强交流和融合
除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史论课程自身的特点所在,在多媒体的“读图”环境下,史论的教学内容做得再精彩无非就是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实现呈现方式的多媒体化,而摄影学院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面对着图片、视频的狂轰乱炸,因此老师在实现了史论教学内容从抽象文字到图片视频的形象化转变后,还应该思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内容跟学生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这种需求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也体现出来,在对“你认为史论课程应该如何学习”调查中,57.4%的学生认为阅读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史论课程知识理解,占比第一;31.56%的学生认为要理论结合实践,占比第二。
作为南广学院以及摄影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是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参与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能充分意识到史论课程对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上,如何抓住学生这点难得的主动性,真正提升其专业素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摄影学院除了史论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创作课程,这种课程由于实践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但在创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们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譬如镜头操作不规范、声画关系处理不当、画面节奏把握不好等问题,其实碰到问题处理问题正是学习最大的兴趣驱使。史论课程老师有的可能也兼任其他创作课程,即使没有兼任创作课程,还可以跟创作课程老师充分沟通交流,把握学生创作动态。针对学生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在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就历史沿革中经典案例的经典操作方式结合学生创作中的问题来进行探讨,这样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从而也实现了所谓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1]彭欣.课程体系对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巴黎第八大学本科艺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35).
[2]赵昊.高校摄影史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摄影家,2007(0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本文系2016年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校级科研培育项目(项目号2016KYPY028)的研究成果。
蒋谊(1978-),女,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广播电视艺术和技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