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指向、路径与辐射
2017-11-25刘建维
◎林 琳 刘建维
媒体融合发展:指向、路径与辐射
◎林 琳 刘建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延展。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介生态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理性选择,其发展态势有内在规律性,媒体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式,从架构到运营方式整合调整,做到深度融合,从而协同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媒介生态、行业实践及域外经验等,来探索融合发展的合理化、可行性路径,以期对融合功能辐射有所裨益。
媒体融合 价值指向 实践转向 功能辐射
媒体融合是新闻学界、业界熟知的“热词”,可谓是传媒领域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改革势必要坚持问题为导向,实践为基础,发展为目标。当前,媒体融合从政策层面、实践层面、学术层面等逐步实现多方联动,合力推动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切实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不同媒体在实践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破题。
一、媒体融合概念阐释及价值指向
1.媒体融合的概念阐释。
“媒体融合”概念最早是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都在汇集到一起”。这显然是基于工业形态得出的启发,显然与我们现在理解的媒体融合内涵不一样。新闻界引入这个概念,将其进行拓展。
而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基于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学术界对于“媒体融合”没有给出统一的概念。刘颖悟和汪丽在《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媒介融合是缘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而导致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和过程。”这一概念,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当下媒体融合的现实表征,但并不能完全涵盖。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不同媒体形态通过交互影响,达到协和共生的良好状态。因此,其本身就处于动态发展中,不一定非要下个定义。真正需要确定的,不是概念,而是如何在实践中确定各媒体融合后的边界。
2.媒体融合的价值指向。
媒体融合不是凭空生出的概念,是在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媒介生态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融合发展的落脚点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精致的内容,多样化的新闻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满意用户增长,媒体才能永续发展。
随着传播形态持续演变,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加剧,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此外,传统媒体发行量、广告业务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人才也随之流失,这就迫使传统媒体思考如何求变求新。而对于新兴媒体而言,没有自己的核心内容生产团队,工作人员普遍较为年轻,需要依托传统媒体的优势内容资源。因此,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摆在传媒媒体和新兴媒体面前共同的命题。媒体融合的价值恰恰在于激活媒体思考思变求新,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对于读者或者网友而言,融合后带来的优质内容和高质量的服务和体验,也是一种成果共享。
二、当前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实践转向
近年来,媒体融合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无论是中央层面的重要会议,还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还是全国主流媒体的融合尝试,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媒体融合走向纵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下一阶段融合调试中,找出解决办法。
(一)当前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的顶层设计,融合进度缓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任务,之后,习近平同志在多次涉及新闻事业的重要讲话中,都强调了媒体融合。因此,从这个媒介生态来看,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媒体在应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必由之路。但无论是从中央层面,还是中央媒体和主流媒体,都未给出一个成型的具有实践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各地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都在尝试,取得一些成果,但进度趋于缓慢。
2.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重合率高。
刘奇葆部长在全国多个省级传媒集团考察时说:“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互不相融;有的新媒体名号与母体相分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这本质上还是浅层次的融合,是形式上的融合,未从根本上进行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各有优势和不足,融合的目的就是打破内部自设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共赢。如果业务重合度高,内容同质化严重,会自设羁绊,无法长足发展。
3.人才互通机制缺失导致各自为政。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迭,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是一种冲击,各种层出不穷的技术,让媒体从业者应接不暇。所以,媒体内部容易在融合变革时期,产生恐慌或者抵触情绪。因此,媒体应该正确的看待融合宣传融合。并且及时的通过内部调整,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媒体融合终归是人的融合。打通内部人才交流,使得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灵活的设置人才交流、提拔等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融合进度和融合质量。
(二)媒体融合的实践路径
媒体融合作为一个域内外热点和难点,需要新闻学界去调研,但更需要新闻业界去积极实践。只有去积极实践,才能够知道如何去调整,从而找到真正适合的融合路径。
就目前来看,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已经在架构上,产品形态、人才培养录用机制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并逐渐形成常态。而地方媒体,譬如浙报传媒,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大河报、红网等,也陆续出台了改革意见,并在架构上进行了较大调整。这些改革,主要是着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
三、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及其功能辐射
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未来,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抑或是依托于自媒体衍生出的新的媒体样态,终将逃离不开媒体融合的趋势。因此,媒体必须主动融合,并且提早适应,不断创新,融合后媒体的功能才能最大发挥,媒体才能优势互补,齐头并进。
1.移动技术优先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这说明,大众获取资讯的平台发生转移。再者,随着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媒体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媒体也好,新闻网站也好,都需要转变思维,向移动靠拢。
媒体在推动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新闻产品,紧盯移动技术前沿来实现移动技术优先。譬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就打造了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创新推出动漫作品,并且不断研发最新的小程序。在2017年湖北省两会报道中,大放异彩,获得广泛好评。
2.采编发流程进一步优化升级。
构建一套使用媒体融合的新型采编发一体的体系,首要的是对新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就当前的状态来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由于业务形态的多样及迥异,业务流程、用人要求和标准都不同。因此,建立新的机制,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必然会触动原有的相关者利益,是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但是,建立采编分离、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采编发顺畅,是必然趋势,确保融合走向纵深的根本保证。
3.“中央厨房”必将成为新闻行业龙头工程。
“中央厨房”在媒体融合视域下,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这个是新闻单位在融合过程中的标配。从理想主义的角度看,每个新闻单位根据各自业务,建设一套技术平台,适用于全媒体形态,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可以让中央媒体和有条件的地方媒体,先行先试,拿出几套技术方案,可供媒体选择。
4.培养全媒型专家型融合人才。
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对传媒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高校还是媒体自身,对人才的培育应该定位在全媒型专家型。否则,无法适应现在的媒体需求。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新闻单位应该首先将内部的人才根据岗位和才能,合理匹配。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储备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等,来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在融合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媒体融合是大趋势,任何媒体,都需要建立迭代的观念,需要通过改革,去不断的完善。只要确定融合的方向是正确的,即便暂时遇到困境,也要坚持。全力扫除融合道路上的各种障碍,才能在大的历史发展潮流中,赢得主动权。一旦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其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
[1]殷雪年:《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分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4期
[2]方兴东、潘斐斐、李树波:《新媒体之道与媒体融合战略选择》,《新闻记者》2016年第1期
[3]陈刚:《数字逻辑与媒体融合》,《新闻大学》2016年第 4期
[4]史红岩、刘艳婧:《2015 年中国媒体融合研究综述》,《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4期
[5]彭洋:《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央厨房”模式的融合路径》,《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2期
[6]黄楚新、王丹:《2014-2015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状况、问题与趋势》,《现代传播》2016年第5期
[7]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李明海、董小玉:《相融相生与关系重构:论媒体融合的进路与近路》,《现代传播》2017年第 1期
[10]黄丽媛:《基于 CSSCI数据库的国内媒体融合研究》,《新闻前哨》2017年第1期
[11]靳戈:《谁主融合:媒体融合的话语博弈》,《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12期
(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