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婉动人的女性悲歌
——杜十娘与茶花女形象的比较
2017-11-25王维
王 维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哀婉动人的女性悲歌
——杜十娘与茶花女形象的比较
王 维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国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和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我们所熟悉的两个文学女性形象。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美丽善良的女性,有着相似的人生,但都以悲剧收尾,谱写了一首哀婉动人的女性悲歌。本文试图对其形象进行比较。
杜十娘;茶花女;相同点;不同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是中西文学史上描写妓女悲惨命运的两部著名的作品,主人公都是不幸沦落风尘,最后都以悲剧落幕,许多文学者都探讨过她们二人的悲剧命运,本文试图分析探讨二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1 不同的象征意象,相似的悲剧命运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两部小说各自有着不同的象征,象征不同的意义内涵。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提到杜十娘有一个“百宝箱”,开始是隐秘的,中间为资助李甲路费打开过,最后抛洒掉箱中的珠宝古玩,随十娘一同葬入了江中。百宝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它是连接故事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同时它又具有现实的象征意义,也象征着主人公巨大的心理内涵。这个“百宝箱”,是十娘牺牲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青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它记录了十娘七年屈辱的娼妓生活,满满的都是这七年里被肆意摧残、蹂躏的深入肺腑的悲酸记忆,它不仅仅只是万金财宝,也是十娘开始新生活的希望,更蕴涵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百宝箱”是杜十娘追求爱情和人身自由的象征,是她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她对未来美满生活的期望和希冀;同时它又是十娘对男性、对爱情和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的象征。随着藏匿的“百宝箱”的一次次出现,直到最后投入波涛滚滚的大江,我们从中可以一步步地感受到十娘丰厚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封建社会男权专制的毒害以及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与此相比,《茶花女》中的茶花更具有一种浪漫、凄美的象征意义。红茶花的花朵绚丽,象征着她美艳的外貌和内心如火的热情,也象征着她豪华放纵的生活,但生活中她带的更多的是白茶花,所以其实她更钟情于白茶花的素雅和淡洁,它象征着茶花女纯美的心灵。虽然沦落到风月场所,但玛格丽塔一直保持着内心的善良和纯洁,犹如她手中的茶花一样纯洁无暇,而且她的爱情犹如红茶花一样热烈真诚,甘愿奉献自己的所有,又犹如白茶花一样干净、浪漫,没有掺杂任何的杂质。茶花是高雅淡洁的,但也是容易枯萎、凋零的,玛格丽特的命运就是如此,她就像茶花一样美丽,美得清新脱俗,美得让人心醉,出淤泥而不染,依然如茶花一般纯朴、善良,而放荡的生活和无节制的饮酒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加上爱人的思念,她最终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中早早地离开了世间,凄美的悲剧结局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悲叹。
百宝箱和茶花的象征,都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但她们被钟爱的人一个背弃,一个误解,最初是因情而起,最终都因爱而死。名妓杜十娘见鸨儿贪财无义,很早就生出从良的想法,便费尽心血、千方百计地积聚各种珍宝组成了一个价值万金的百宝箱,只待日后觅得一可以托付终身之人,脱离这种令自己厌恶的生活,后与李公子相处日子久了,感情愈加深厚。几经波折,终得赎身脱离,不料途中遇一富家公子巧言离间,遭爱人背叛,万念俱灰之际,决然抱箱投江而死。十娘的死是因怒而死,而酿成十娘最终悲剧的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封建社会道德礼教的束缚。当时的明朝京都,繁华的中心,却也是虚伪和罪恶的滋生地,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传统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在那个黑暗而残酷的社会里,人性和真情显得特别微不足道,所以十娘的妓女身份是肯定得不到李甲父亲的认同和接受的,可见封建礼教对当时人们的荼毒和残害之深,这也就注定了杜十娘最后将以悲剧收场。
在巴黎这座丑闻之母的城市里,茶花女过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生活,然而透过华丽的外表所看到的是她痛苦的生活,这个可怜的姑娘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陷入了放荡、酗酒和众多不眠之夜。她看透了上流社会的罪恶与虚伪的嘴脸,也深知仅凭自己低下的地位是无法保全自己的纯洁与美好,只能在声色犬马的生活中消耗自己,但她有着自己的骄傲与独立,不甘于做金钱的奴隶,这从她拒绝N伯爵的做法中就可以看的出来。所以当她被阿尔芒的真情与善良打动后,就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奢侈与富贵,与阿尔芒一同离开巴黎,去乡下村子里过清静安逸的生活。可对于阿尔芒这个贵族子弟的身份而言,整个家族的荣誉不容侵犯,也就是说当他父亲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幸福是长久不了的,他对阿尔芒直言,说如果“在我给你的让人尊敬的姓氏上投上污点,那是办不到的,现在,将来都办不到”,所以同杜十娘一样,父亲的反对是造成茶花女悲剧的直接原因,而还有一个同样相似的原因就是残酷黑暗的社会荼毒的结果。巴黎,同京都一样,奢华繁盛,阶级等级划分明显。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他们各自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本就不同,从阿尔芒看到玛格丽特的第一眼,从他们从最初的相识到最后的相爱,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的发生,一个是上流社会的贵族子弟,一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不光阿尔芒的父亲会反对,就连世俗社会都不可能允许和认同这样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凄美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社会的悲剧。
2 程度不同的反叛精神,对真挚爱情的相同追求
杜十娘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她从内心里一直厌恶在妓院的生活,所以认准李甲之后,不管鸨母怎么怒骂都坚决不再接客,当李甲为自己筹得赎身的银两而鸨母看似要翻悔之时,又以死相要挟,逼迫鸨母遵守承诺,她刚烈的反抗态度迫使鸨母不得不妥协。强烈的反叛精神在她抱箱投江之前表现的更加突出。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终于脱离苦海,本以为可以和心爱之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却在归家途中得知李甲听信谗言,仅为了千金就将她卖出,真真是刚出火坑,又入虎口。这个消息晴天霹雳般打在十娘的头上,她猛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个男人并不是自己的良人。可想而知,当十娘听到李甲告诉她这件事的时候,她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失望、愤怒与痛苦,但她并没有像普通女子那样痛哭流泪,也没有去哀求李甲,而仅仅是冷笑一声。她故意将自己装扮一番,催促李公子快去兑足银子,然后当着众人的面将箱中珠宝尽投于大江之中,同时痛骂孙富和李甲,最后义无反顾的抱箱投江而死,以死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表达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不禁令人惊叹。
和杜十娘比起来,茶花女的反叛精神并没有那么强烈,更多的是屈从妥协的牺牲精神。当然,从某些方面来看,茶花女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叛精神的,为了高贵的爱情,她能摆脱公爵的威胁和控制,毅然脱离以前奢侈豪华的生活,变卖自己的奢侈品,丢弃自己固有的一切随阿尔芒一起到乡下过朴素淳朴的生活,这些都体现了她的反抗精神。但是因为心灵的高尚和内心的善良,当阿尔芒的父亲找到她,并恳求她为了自己儿子的荣誉而离开他的时候,玛格丽特向门第观念妥协了,为了心爱的人屈从了,哪怕受尽屈辱和爱人的误会及报复,她都默默忍受着,没有将真相说出来,最后郁郁而死。虽然不及杜十娘死的悲壮,但茶花女这种为了自己爱的人默默忍受一切,宁可舍弃自己也要保全爱人的牺牲精神同样值得赞扬。
尽管二人的反叛精神有着强弱之分,但是她们都坚守着自己的冰清玉洁,都渴望像普通的女孩一样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追求一份简单幸福的生活,这对平常人来说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她们却是奢侈而困难的,而一旦陷入爱情,都是同样的忠诚和坚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杜十娘与李公子海誓山盟,欲将终身都托付给他,并且一直在为自己的赎身和李甲的以后做着打算和努力,这从她与鸨母的智斗中可以看出来。当她刚刚挣脱出妓院的枷锁,就开始考虑以后的生活,并在李甲囊中无分文时给予资助。可以说十娘承担了很多,她做的所有的这一切,为了要与李甲厮守终身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出于对爱情的坚贞和内心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只是为了想要过上一种“正常人”的幸福简单的生活。
同杜十娘一样,茶花女也有着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她深知在这个外表华丽,内里丑陋的世界里,作为一名身份低贱的妓女,是没法奢求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所以她在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麻痹自己,正如她自己所说“让我保重自己,我会死的。我是靠现在的狂热生活支撑着”。然而这种看似快乐的生活却是极其空虚且令她厌恶的,所以她还一直保持着天真的性情,一直渴望拥有一份简单而真诚的爱情。阿尔芒的真诚唤醒了她灵魂深处的爱意,让她对爱情和未来的新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努力追求真挚的爱情,丢弃一切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放弃一切富足优越的物质享受,卖掉一切奢侈品,还不让爱人负担自己高昂的债务和庞大的生活开销,只为了能和阿尔芒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泞里挣脱出来,放弃原本生活里的一切,真的没那么轻松和容易,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玛格丽特做到了,甚至最后也是为了阿尔芒的前途和荣誉以及他妹妹的婚姻幸福才违心地离开了他,为此遭受爱人的误解和怨恨,带着身体和心灵的痛苦悲惨地死去。
同为娼妓,杜十娘与茶花女都是向往幸福、追求平凡的爱情而不得,最终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不同的是,杜十娘是因怒而死,她的一片真心落空,遭心上人背弃,在悲愤交加中悲壮死去。而茶花女一方面拖着病痛的身体,一方面又承受着爱人的误解和报复,虽然有遗憾和不甘,但至少她是带着阿尔芒的爱和对他深深的思念离开这个世界的。两者都谱写了一首动人的女性悲歌。
[1] 赵欣.试论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J].辽宁师专学报,2007(3).
[2] 曾雪梅.杜十娘与茶花女悲剧之对比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7).
[3] 李宁.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3)
I106
A
1672-5832(2017)10-0023-02
王维,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研究生,扬州大学,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Abstract:Chinese Ming popular novelist Feng Menglong’s famous “Du Shiniang jewel box” in Du Shiniang and the famous French novelist Dumas’s “La Traviata” in Margaret’s two literary female image we are familiar with.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people, they are all beautiful and kind-hearted women have similar life, but in tragedy, wrote a song Elegy of the pathos of the femal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pare its image.
KeyWordsDu Shiniang;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similarities;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