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时期解放区招贴艺术
2017-11-25陈越
陈 越
浅谈抗战时期解放区招贴艺术
陈 越
抗日战争期间,敌我之间的较量不仅限于正面战场的惨烈厮杀,以鼓舞我方士气,瓦解敌方军心为目的的舆论战同样是抗战的一部分,并且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作为舆论战重要的载体,以美术创作形式为主的招贴宣传成为我军对敌制胜的另一重要武器。而当时由中国共产党所管辖的解放区将这种借助艺术形式的抗战手段运用得十分成功。
一、招贴艺术与抗战宣传
“招贴”通常是指在公共场合进行展示,希望引起观者注目的宣传形式。中国共产党向来十分重视对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这与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发展路线是分不开的。而当时广大的农村百姓受教育程度较低,目不识丁者众多,以文字为主的文宣很难起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于是,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对宣传主题做形象刻画并搭配一定的文字说明成了解放区抗日宣传的理想手段。纵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从海报到传单,从版画到壁画,不同种类、各种形式的宣传招贴都极具背景的渲染和时代风格的展现,也让后世的我们感受到前人的抗战决心与爱国情怀。在众多形式的抗战招贴作品中,壁画和木刻这两类是最有代表性的解放区招贴艺术。
二、内容丰富的解放区抗战壁画
抗战时期解放区的壁画以表现主义为主,画面内容一目了然,画中人物敌我分明,画风简洁夸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从创作目的性角度分为三类,第一类表现我方军民英勇抗敌;第二类表现国共两党、社会各阶层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第三类表现日寇泯灭人性的暴行。参与创作的人员既有从戎报国的艺术家,也有专门负责宣传工作的文宣干事、宣传队;上至首长,下至战士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些壁画绘制在城墙或街道两旁的院墙上,与中国传统壁画讲求工笔技法不同,这些壁画的风格普遍受西方或苏联的影响,所表达的内容震撼鲜明,带有强烈的抗日情绪。用漫画或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军民同胞团结抗战。
非常时期的艺术创作的独特之处除了承载特殊使命之外,作品的主题、元素、表现手法甚至作品形式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例如全面抗战前期,国共展开二次合作,枪口一致对外,内战鸣金收兵。国民政府主抓抗战宣传的政治部第三厅更是由共产党进步人士组成。这一时期的解放区宣传壁画更多的是表现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和揭露日寇的残忍罪行。前者画面的主人公既不是八路军、新四军,也不是国府军人,而是拿起武器抵御敌寇的农民百姓。这样的安排既能够感召基层民众参与抗击日寇,也体现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依靠群众的根本性质,同时也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较表现己方团结无畏,揭露敌人恶行有时更能够激发民众的抗日热血。当时解放区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反映日寇暴行的壁画,这些壁画通常表现苦难无助的中国人在日军冷血的刺刀下任人宰割,画面中的日军面目狰狞、手段残忍,表现手法虽有夸张,却将日寇暴行真实呈现。
1941年,皖南事变等一系列变故,导致国共两党关系再次恶化,这样的变化很快便在解放区的抗战壁画上显现。此后的壁画一改过去对共产党自身武装的低调,越来越多地呈现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形象。这些宣传不仅在抗战期间起到积极作用,更为日后执政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特色鲜明的解放区抗战木刻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越来越多的艺术青年投身抗战。在条件艰苦的解放区,成本低廉,便于取材的木刻很快成了首选并逐渐发扬,后来形成了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延安木刻。
延安木刻以单色为主,从经济角度讲成本底、效率高;从艺术角度讲,使用黑色油墨加白色画纸展现黑白分明、是非善恶,冲击感强烈。跟壁画相比,木刻的艺术性更强一些,这表现在木刻的展示招贴方式和画面内容的选择。木刻作品的展示平台可选择性较为丰富,表达方式趋近于间接表达,通过画面内容延伸出深层含义,不同于壁画广告式的直接表达。
从现存的资料和作品来看,当时的木刻主要以表现解放区积极向上、团结抗战为主,特定事件、人物(例如农民、军人)成为创作主干,而画面中基本看不见敌人的身影,凸显当时社会的正能量。从创作手法方面来看侧重写实,对人物面部的刻画尤为着重,试图从人物面部表情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人物、事物的主次关系则通过构图和明暗来区分,明暗处理对于黑白木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元、彦涵等木刻骨干人才对于这方面的处理也是延安木刻的一大特色。
结论: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招贴艺术起到了宣传凝聚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壁画还是木刻,在特定时期展现的不同风格再一次印证了艺术表现与时代特征的相互影响,也很好地诠释了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基本原理。抗战时期的招贴艺术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与当代艺术的衔接,从艺术表现方面讲,壁画和木刻版画均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艺术形式的结合,从展示传播角度讲,抗战时期的招贴也充分利用了新兴的媒体进行展示传播,这些变革影响至今。
延边大学 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