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17-11-24向丽红
摘要: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人际交往的协调及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农科院校不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农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坦诚的性格和非凡的气质。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助推素质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农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246-03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的教育模式(专业覆盖面窄、知识面窄、理工科与文科分割),并一直沿用了60多年。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致使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据调查,当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成为困扰农科大学生的突出问题。虽然农科院校已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重视大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农科院校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不知道何为非智力因素,不知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为了使农科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顺利完成学业、就业,农科院校在教学中应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
一、 培养农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求迫切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和能力之外,保证学生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智力活动起着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促进智力发展,弥补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方面的不足,并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1]。
农科院校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影响其学习与生活。笔者近几年对云南某农科院校1730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需要、情感特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就业期望等进行了调查,发现81.6%的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获取毕业证书,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77.9%的学生最困惑的是毕业后就业问题;51.3%的学生觉得与陌生人在一起就不自在;42.7%的学生心里有话宁愿闷着,也不愿说出来;39.7%的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35.4%的学生一旦被别人指责,情绪就会消沉,不想与其他同学多说话;33.1%的学生不知道如何顺利读完四年大学[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占优势,对毕业后的就业较担心;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学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农科院校学生迫切需要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农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迫在眉睫。但现在农科院校少数有名望的教授认为给学生开设如《中国近代史》、《公共关系学》、《美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是不务正业,戏称这些课为“豆芽菜”。這使得高等农业教育中文科比例偏低,一部分学生不了解历史,不了解社会现状,人际交往能力差,美的欣赏能力差,挫折的承受力低,社会适应不良。农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后学生学习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 培养非智力因素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竞争的世纪,这就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知识面广,能力强,外语好,计算机棒,还应该知法守法、爱国爱岗敬业,并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就垮。”杨院士问道:“如果我们培养一个人出来,外语好,数学好,业务好,懂美元英镑,会打经济小算盘,但不了解长江黄河,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史记》、《四书》,将来会不会为中国服务,算不算中国人?”[3]因此,农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应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这有助于农科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科大学生只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实现与社会的良好对接。农科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博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政治理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历史、法律、心理学等知识。学生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写作能力强,外语好,计算机棒,人际交往协调,有合作精神;了解世界,熟悉国情、省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知法守法、心理健康。二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小专业知识,也涵盖大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三是推广知识、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4]。
三、 培养非智力因素助推素质教育改革
智力因素是导致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情感、气质、性格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学生要想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智力和非智力必须得到最佳结合,并获得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即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稳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气质和坦诚的性格[5]。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自己、社会、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有效地选择职业角色和适应社会。
(一)正确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对学习行为有推动和维持的作用,对学习过程起监控作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保证,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大学生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习和增长知识的需要以及交往的需要,因此应调查了解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合理的可以实现的需要,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适合的目标、进行目的教育、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endprint
(二)浓厚的兴趣
兴趣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按兴趣的目的性,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农科大学生在学习中,有的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但还有一些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统计学、遗传学、育种学、材料学、力学等课程比较枯燥、抽象,难于识记和理解,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学生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间接兴趣。
当兴趣指向活动时,这时兴趣就叫爱好。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多,活动多,培养学生多种爱好如文学爱好、军事爱好、体育爱好等,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并在学习和与人交往中培养归属感。
(三)主动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行为倾向。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学习态度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有影响。需要、知识信息、个性特征、经验教训影响态度的形成。通过事实加说服、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实习、实验等,可以转变学生的态度。
(四)稳定的情感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学习有调节和信号交际功能。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比较大,要注重对大学生情感品质即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稳定性和情感的效能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智感。
(五)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干扰,这就需要培养意志的品质即主动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来调整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并注重意志的自我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以达到既定目的,顺利进行学习。
(六)非凡的气质
气质是指表现在个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即对胆汁质类型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正面教育,充分肯定他们学习积极热情的优点,同时注意知识的细节部分,适当控制他们的兴奋性,培养其自制力。对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应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选择多种教学内容和靈活的教学方法。对于黏液质类型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教学中进行细致的指导。对于抑郁质类型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对他们做耐心的指导,适当降低要求或放慢学习速度,对于学习中的失误不要过分指责。
(七)坦诚的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较大。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教学指导。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教师要以赞扬和鼓励为主,经常用温和的目光和赞许的口吻对待他们,尽量不要进行不必要的批评和过激的语言。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多采用提示法,以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教学内容。不要过多地表扬,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绪,对不足之处要及时、严格地批评。
农科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对学习效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农科院校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多数农科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强烈的竞争性、就业前高度的紧张性以及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心理活动特点是学习成功的内在心理机制,期望效应形成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的成就期望,是学习成功的外在心理机制。大学生的学习成功受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心理机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农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主动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气质、坦诚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融合,才能助推素质教育改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3-175.
[2]向丽红.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学,2008,(1):92-94.
[3]重视人文教育这个“心灵工程”[N].人民政协报,2001-03-12.
[4]向丽红.农科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5):70-73.
[5]梁福有.农业推广心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83-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