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教学过程实践研究

2017-11-24石征锦,王秀莲,蒋强,黄越,崔秀敏,张荣山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8期
关键词:工科理论过程

石征锦,王秀莲,蒋强,黄越,崔秀敏,张荣山

摘要:高校教育模式早已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企业、社会的需求,高校对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方式迫切需要改革。针对高等教育的不同就学群体,采用不同的教与学方式,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方案通过采用“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对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并对该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力求寻求更加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考试方法。

关键词:教育模式;合作学习理论;“1+1=1”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190-03

一、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简介

(一)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1]。传统观念中,教育只是灌输和填充知识的途径与手段,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在培养模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向学生单向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养成了以获得学分为主要目标的机械性、服从性学习,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教师的平时教授、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考试做准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状况。对于课程考试,学生最后往往是以突击的方式来应付,很难培养出对专业课的兴趣、爱好。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也无法拿出高涨的热情来授课,致使教、学分歧越来越大。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教师愿教乐教,结合长期的工科教学实践、丰富的企业管理和工程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了以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为主线,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过程为途径的——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學过程实践研究。

(二)“合作学习理论”简介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3]。

(三)“1+1=1”模式简介

传统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1”。我们提出的“合作学习”包含两方面的合作,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类似我们专业课所讲的“全双工通信”。针对高等教育工科课程群的学习特点,即学生学完一门专业课后马上就学新的专业课程,没有时间像高中学习那样,让学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消化过程。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历很少,对工科课程群的知识难以理解,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此我们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入手,吸引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成为“教师”的一部分。我们提出的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1+1”模式总体上讲,就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两个“1”方面,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1”。二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具体实施中,“1+1”模式在工科课程群的课程考核环节,采用“教师出的考试题”为“1”、“学生出的考试题”为“1”、“学生题+教师题=1”的融合模式,经过教师筛选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考试试卷(含A、B、C卷)。教师和学生所出试题在试卷中的比例视具体情况而定(事先进行保密教育)。考试完后,由命题的“教师+学生”共同阅卷、评分。出题学生对整套试卷在全班进行讲解,锻炼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二、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的教学研究

(一)教学的意义

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1+1=1”模式的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并以考核方式改革为最终目标,促使学生积极地协作完成小组任务,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团结、协作能力,加深他们对专业课核心知识的掌握,提高把握全局和表达见解的能力。同时,对教师形成更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授知识的欲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科研心得,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课知识,更早、更多地了解专业发展趋势。这种模式能很好地改善学生“厌学”、“厌考”,教师“厌教”的状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二)教学对象、主体和目的

1.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是学生。这种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小组分配时模拟社会环境,按照学号循环分组。在教师的课堂授课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的情况,多数教学内容采用图片、元件实物、工程案例、设备现场运行视频等感官感知较强的内容作为辅助授课内容,多发起小组讨论,并适时布置任务。

2.教学主体。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学生结合成一个教学整体。教师作为学习的导向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能力。

3.教学目的。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学习成绩”向“学习成效”转变,引导他们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专业人才的目的。endprint

三、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

1.调查问卷是“1+1=1”模式工科课程群教学过程实践研究的关键。一个新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方案的提出,只通过理论分析它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主体,对它的需求是完全不够的。综合考虑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新方案实施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可能考虑涉及的对教与学理论的认同点、考核方式及办法的认识、如何考核、考核内容组成、考核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对改革的态度、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问题。

2.开展“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考核模式改革是我校“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五大工程中的重要内涵之一。课题组以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以课题组成员多年教学改革、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制定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内容。(1)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实施方案的主体。本方案实施的学生主体是2012—201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本方案实施的教师主体是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教师;本方案实施的工科课程群主体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课程群,现阶段以“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两门专业基础课作为试点。(3)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原则,坚持严格要求、保证质量的原则,按照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确定的目标和要求,按照原有教学大纲,在不缩小范围、不减少内容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4)基本步骤。方案共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重点进行理论方面分析、课题组成员确定及明确分工;第二阶段为调研阶段,以“合作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编写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在教学与考试中进行改革实践;第三阶段为反馈阶段,新的方法实施以后,根据教师教学、学生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办法;第四阶段为总结阶段;第五阶段为完善方案阶段,按照总结的问题,修订方案,为下一轮实施做准备。(5)实施方案。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通过10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闭环。各环节具体内容为:①学生分组:将自然班学生分成6组,不由教师指定,按照学号自然循环编组,组长随任务次数依次产生,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组长。②任务产生办法:各组按照教学进度依次轮流,参与批改作业、组织课堂讨论、总结各章复习题、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出考试题等,依次轮值,遇到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分组模拟社会环境,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③教师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法教学为主,用板书、图片、动画、录像、多媒体、幻灯片、元件实物、工程案例等辅助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④作业:由轮值组学生负责提出课后练习的建议题目,并做出答案;教师负责出一组补充题目,并做出答案。⑤课后作业的批改:教师负责批改本轮的轮值组作业,全班其他学生的作业统一由该组学生批改。并在下一次课,该组学生轮流为全班同学讲解各题解答过程,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四、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效果分析

通过“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方案的实施,学生专业课程考核结果有了显著提高。

20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信号与系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的成绩分析如表1所示。

20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2014—2015学年第1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成绩分析如表2所示。

由以上成绩分析表能够看出,方案在刚实施时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听取学生意见、分析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并进行优化,第二年学生的成绩得到明显改观,优秀率明显增加,不通过率明显减少,整体成绩明显提高。这证明方案的实施在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通过“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工科课程群的教学过程实践研究”方案的实施,我们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授课内容及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加强,学习成绩整体得到明显的提高。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1+1=1”模式,把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考试融为一体,保证了工科课程群考核的完整性、科学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端正了学生的考试目的和学习态度,训练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道玉.关于大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2):42-46.

[2]谢梅,苗青.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A].论四川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56-262.

[3]程利,解希静,王静波.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學院学报,2008,5(27):67-68.

[4]张奇,高等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科理论过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