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
2017-11-24叶晶
叶晶
摘要: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在梳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159-02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综合结果进行判断与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带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行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以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主的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以监督课程培养方案的落实及教学环节的正常实施,从而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
(一)评价机制
现行评价体系多采用以学生评教评学为主体、教学督导和多级听课制度并行的机制,强调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反馈、指导、改进功能。评价层面中,以学生、督导专家、上级领导、同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各层级评价行为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这种机制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组织的责任意识,使教学规章制度得以全面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估和检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判断并及时处理。籍由此形成信息网络,向制度制定部门和上级决策部门进行反馈,进而调整方式方法,确保高校教学秩序的通畅运行。
(二)评价方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目前高校在常规的听课制度、教学评估表打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广泛利益各方参与教学评价的机制,通过发放问卷、电话沟通、座谈交流等方式,创新评价方式方法。一些高校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网站,用以实现网上评教,通过数据技术的分析,使评教结论从单一性变为多维性,在数据的提取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评价结论更加客观、公正、具有信服力,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以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在高校推行多年,但不可否认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特别是系统规范的参与机制与评价制度建设中尚有欠缺。
1.评价内容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存在着程式化、片面化的问题。评价标准限于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和知识性,缺少对课堂外的教学活动和教师指导的个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师的内在品质与个性特质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在评价体系中突出问题体现在标准设计的两个极端,一是评价类别简单、内容粗糙,无法合理拉开评教的维度差距,二是内容设计相对烦琐细化,无法调动评价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以普遍实行的教学评估表打分制为例,评价内容多围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选用、教师讲授水平进行,因评价人理解角度和判断优差的标准不一,导致汇总结果并不能有效区分教师的教学水平。
2.学生评教的随意性与参与度。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实际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评教基础应该最为客观公正,因此一些高校的评教奖励活动直接以学生打分为依据。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评估普遍覆盖到每一门课程,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加之评教结果往往不能得到反馈,使得学生敷衍处理评教工作,受年龄、心理、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学生很容易受个人主观喜好的影响,从对教师的情感和表象的认知方面去评价教师,使得那些出于考试利益的考虑而要求严格的教师得分并不高。因此,学生打分流于形式表面,其评教行为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学实际。
3.多级听课制使得样本抽取欠缺客观。以教学督导、上级领导、同级教师、管理人员实行的多级听课制,多采用随机抽取课堂的方式,听课人听取一两次课而不是全程监测和评价,这种样本的抽取方式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在听课记录、课堂评分等评价行为中,受限于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不同或是对新技术欠缺了解,听课人的评价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往往覆盖一学期,其当堂的课堂授课行为和内容的随机性,使得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既不能全面反映教师对该门课程全面的课程设计实际,也不能体现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向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公正公平地评价教师的个体教学行为,更能够推动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建立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体现在评价过程的标准化、评价内容的合理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动态性,将学科发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行为、专业实践等各环节设计到评价标准中,通过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好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和大数据分库,减少统计中的人为因素干扰,使得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析有理有据。因为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教师采取直接讲授、案例分析或是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不同,会使得其教学活动的指标并不易简单进行量化,因此评价时更应该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性相结合,既有对教学情况的详细描述,也有对数据的精确汇总,这样可以使教学评价工作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了评价结果的偏差性。
(二)倡导评价层级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应该倡导评价层级的多元化,使评价过程或结果更为公正合理。只有加强外部内部各方的评价行为,才能使评价目标更为明确。
1.内部评价。(1)建立督导专家管理模式,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议机制。从业务水平、责任意识方面进行专家的遴选工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督导队伍,其遴选不仅要侧重专家的专业权威,更要调动其评教行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督导专家真正发挥“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2)改进学生评教的方式方法。在动员学生全员参与评价的基础上,设立专职人员收集信息和处理学生的意见建议,使评教行为被理解和重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3)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要想得到教师的广泛支持,必须让教师自己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参与其中。在评价体系中,将教师的自我评估与其他层级的评价进行综合,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目的。
2.外部评价。相较于内部评价的利益相关性,来自于高校外部的评价更能从某种程度上客观反映出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高校应该积极动员和邀请外部机构和个体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主动征求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校友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的调研、走访、回访、座谈、研讨、检查等多种方式广泛获取意见和建议,用于调整课程计划、修订培养方案,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
(三)建立合理的反馈和奖惩机制
改变质量评估往往由教学管理部门来组织执行,成立质量保障部门,由专人负责收集和分析各级评价和意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及时以通报或报告的形式向全校及当事人反馈,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以督导专家听课制为例,“督”是评教的形式,“导”是评教的最终目的,在听课结束后与授课教师交流,更能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方法。高校要建立与教学评价结果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从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以及优先提供对外培训交流机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于评价成绩过低的实行谈话、整改甚至暂停授课资格的改进机制。只有吸收评价意见、加大反馈力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才能使教学质量评价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正面激励与推进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南阳,马铁明,史冰洁,尹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专业认证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7).
[2]李阳熙.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5,(12).
[3]赵仰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创新方法分析[J].教育管理,2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