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长效—务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探讨
2017-11-24王桂荣,赵新强,赵茜
王桂荣,赵新强,赵茜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从基层做起,利用自身学识为乡村的科学普及、体育健身以及文化建设等服务。提出了为使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应采取的方法及措施,分析了方法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表明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能反哺社会,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提升社会的公民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务实;服务乡村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20-0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历来都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1]。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力量[2]。随着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功能的凸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学术研究成果多见于国内各类期刊、报纸等文献[2,3]。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宽,真正深入乡村、社区和生产一线的较少,这与政府、社会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3]。而且,从文献[1,3]报道来看,社会实践的出发点主要侧重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多数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完善、管理、评价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较少从服务社会的角度考虑如何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服务社会有效结合起来。当然,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不应忽视大学的社会责任。本文主要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有需求、大学生又有能力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富民强。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也推出了许多文化惠民举措,但在文体、科普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存在着素质水平差异大、能力高低不等的问题。迫切需要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加以指导。鉴于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動可以从为农村普及科普知识、推广体育运动、指导建立农村图书馆、为中小学生开办第二课堂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入手,这些既能服务社会,又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
1.宣传科普知识。大学生应该称得上是高素质群体,在领会、接受、传播知识方面比一般群体更快、更准确。因此,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向群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技应用,如宣传卫生、疾病预防等医学科技成果及常识,指导应用电脑、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辅导农机具、农药、兽药的正确使用等。将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技术推广及时、广泛地传播到民众中。
2.协助建立农村图书馆,加强文化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多数农村建立了图书馆,虽然有关文学、历史、科普等方面的书籍具有普遍性,各地差异不大,但不同地区的农业、养殖业、渔牧业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书籍也不同。不同地域选择的专业书籍不能千篇一律,不应在北方农村图书馆里出现有关甘蔗种植,而南方农村图书馆出现千里冰封森林养护这样南辕北辙的现象。否则既造成资金浪费,也起不到图书馆的平台作用,只是将国家的好政策流于形式。大学生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指导选择科技图书,使其有的放矢,能够吸引民众,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借助图书馆这个平台,培养民众的读书意识,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公民素质。真正使图书馆的作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为全民阅读、知识共享、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3.推广体育运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交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居民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体力活动不断减少,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攀升。改善健康状况,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最经济、简便易行且最有效的办法是参与体育锻炼。虽然国家在农村体育健身方面加大了投入,也配置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器械,但目前多数仅限于跳跳广场舞、在健身器械上进行简简单单的活动。能吸引年轻人、吸引中小学生的竞技体育运动比较罕见,农闲时的年轻人、放学放假后的中小学生多数又坐到了电视机前。“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所强调的体育健身绝不仅仅是广场舞比赛,也不是放置几张乒乓球案子、竖几个篮球筐子就万事大吉。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需要引导,在这方面大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多在学校体育课内、课外参与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技体育活动,可以为民众提供科学的健身宣传、健身锻炼指导、体育技能传授,使竞技体育运动也能在乡村普及,吸引年轻人、中小学生参与。而且,竞技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助于人际交往、排解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4.为中小学生开办第二课堂。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寒、暑假有充裕的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假期举办科普讲座、指导科技小发明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培养课外学习兴趣。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增加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上进心、荣誉感,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发挥专长。向中小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追求、有目标;通过介绍伟人、学者的优秀事迹,培养崇尚先进、爱家爱国的精神,提高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给中小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好书籍,介绍好的读书方法,逐渐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叶圣陶曾提出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句谚语说得好“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可见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大学生从事上述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低调,其实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务实,是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是为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而实践。endprint
二、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1.高校应重视服务社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獻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也应该重视对社会的奉献。高校不能把培养人才独立于社会之外,也不能仅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索取社会对学生的奉献与呵护。一味希望企业接受学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就会出现“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多采用漠不关心的态度,造成高校社会实践资源总量不足,从而导致了高校师生对于联系实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担忧,加之高校普遍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并对社会实践加以强制要求,导致许多大学生陷入了两难困境”[5]的问题。而如果从反哺社会的角度出发,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就不难解决,实践活动的接收单位也就容易落实。学校应该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力所能及地进行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走出校门的方式,来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1]。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放低姿态。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锻炼人才、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不需要受众的感恩,不需要轰轰烈烈的报道以给学校增添光环,而且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2.高校作为倡议者和主导者要积极主动。高校要起到引导作用:学校详细掌握新生来源,在新生入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计划、安排等工作,倡议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生源地进行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使得大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依据自己所在村镇的具体情况提前做好活动预案,与同学、辅导员交流完善自己的方法计划。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制定社会实践活动预案,参与得早,主动性就高、感情也深,能大大增加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高校要起到纽带的作用:由学校建立起与生源地的联系,学校发出信函由大学生带给所在村镇,说明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以及方式方法。当然,学校也应该从保护大学生的角度,表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量力而行,避免给学生增加太多的工作负担。毕竟大学时期,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学校、大学生、村镇都要明确,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是游山玩水,不是为了拼凑实践报告,也不是为出风头追求媒体宣传,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为乡村发展尽一份力量,同时使大学生自身“长才干,受教育,做贡献”。在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大学生、村镇三方都是主体,都应该积极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提高乡村的文化水平、人文素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3.高校适当提供活动经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农村文体建设投入了专项经费,支持相应工作的开展。大学生进行服务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活动经费并无要求,只是为使实践活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准备,需要收集、复印资料,制作宣传视频、宣传画等。学生提前做好预算,学校应给予经费资助。而且,各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有预算,对这样花费少就能进行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支持。
4.新老大学生之间、高校之间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新老大学生之间做好传、帮、带:学生在从事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时,把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动员起来,组成活动小组,每人按特长分担不同的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实施。这样随着一批批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又有新大学生补充到这项活动中来;而曾经在实践活动中受益的中小学生,考入大学后又会自动参与进来,使得这项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持续进行下去。而且,一个乡村开展得有声有色,又会带动周围的乡村,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使这项既有利于锻炼大学生、又服务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高校之间联动,共同促进: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来自同一个乡村但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共同实施,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高校自然会了解此时此地本校学生在与哪所高校的学生合作,并与其他相关高校联合,给学生提供有利条件,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共同促进这项务实的实践活动长效进行。
5.全社会考核模式。本文倡议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能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长期进行的项目,短期不容易考评也不需要考评。本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做秀,不是走过场照相完事,不是为了交差而写份活动报告;而是自觉的、无功利性的社会实践。高校只需进行动员、协调、协助等辅助性的工作。实际上,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靠散养的方式锻炼大学生。希望借此培养低调的、踏实肯干的、崇尚理想的、有责任心的社会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工作在哪个部门,都会在尽职尽责做好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长期而言,是全社会从参与实践活动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所服务对象的素质两方面考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分析
1.可行性分析。①接收方有需求。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深入乡村一线,从乡村急需的科普普及、体育运动推广、图书指导管理、学生第二课堂等具体工作入手,与社会对实践活动的期望一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是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的,针对性强,活动内容多种多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满足接收方的实际需要。因此,接收方不拒绝、不排斥,而且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并取得成效,接收方会越来越支持,最终会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并加以推广。②时间上不受限制。目前,许多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短期活动[3],这样便于学校集中组织管理,但时间上受限制且缺乏长效性。而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除了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外,大学生也可以在开学后的时间段进行,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的前提下,借助网络为乡村提供帮助。尤其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齐全,更有利于大学生查找所需文献,更有效地提供科普、文化服务。③资金需求少。文献表明[5],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否顺利实现,一个关键条件就是经费保障问题,但大部分学校负责人表示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而本文提倡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回到生源地从事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放假回家期间进行,不需专程奔波;而且,大学生是在国家及村镇建设的平台上进行实践活动的,基本不需要高校及大学生筹集费用,可以说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④参与的学生多。目前,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这就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2]。而本文倡议的实践活动,不受活动时间及参与人数的限制。只要高校与社会搭建好沟通的桥梁、充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重视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每位热心服务社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就能调动多数同学积极参与。有了学校的鼓励、信任和支持,学生更能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能发挥潜能,使得这项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够在多地实施,真正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⑤允许有培育的过程。以服务乡村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放之四海皆适宜。任何方式方法都不是100%完美无缺的,应该是看趋势、看其主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高校及大学生不断调整、逐步培育、摸索出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方式方法,并加以推广。endprint
2.实施效果分析。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进行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是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并对提升国民素质起到推动作用。①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需要考评、不需要撰写实践活动报告、不为学分、不为媒体报道,更不需要弄虚作假,只是按照社会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优势踏实做事;而且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参与。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还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只是服务社会,也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及培养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实践活动过程中又能学习更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大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是形成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秉持“长才干,受教育,做贡献”的目的参加社会实践,求真务实地做好各个环节,无其他功利化动机。虽然低调、看似小事,但务实、不虚夸。在低调、务实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③崇尚低调的美德。社会进步、公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众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服务基层做起,既是利用自身学识和优势为乡村的科技、体育、文化建设尽力,又应虚心、低调地向社会学习。希望通过一批批有文化、有修养、低调、实干、不为名利的大学生的努力,引领社会的精神风尚,引领社会建设,提升公民素质。④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共赢。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实践能力,同时还将大学生的素质向社会普及,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高素质毕业生又是高校的名片。因此,该项活动的受益者既是大学生,又是高校和社会。当然,任何方式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希望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达到学生、高校、社会三方共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大众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希望许许多多的大学生通过低调、长效、务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能为提升国民素质尽自己的义务。
四、结语
秉承服务村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利用大学生拥有的知识能力为村镇科技文化服务。从事低调、长效、务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操作性强、效果明显,虽然看似渺小,实则意义重大。通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能使大学生服务家乡的意识成为习惯,为提高全民素质贡献一份力量。而且希望借此受益的不只是大学生,希望通过影响一小部分人,到一大部分人,再到大多数人,进而影响社会风气,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大众的共识、义务和责任,人人都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大家共同提高,共同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王伟明,张鹏.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组织模式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2]韩旭.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构建[J].科教文汇,2014,(267).
[3]孔祥慧.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中国教育报,2004-08-26.
[5]曹婷.我国大学生存社会实践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对1503份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J].才智,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