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

2017-11-24闫震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8期
关键词:山西问题对策

闫震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山西高等师范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在教师教育实践体系走向开放化的趋势下,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着眼点,构建体现时代特色与地方特点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成为山西教师教育实践的方向选择。

关键词:山西;高等师范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16-0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较为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适应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山西省致力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对已有教师教育资源陆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整合。开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既有师范院校、非师范普通高校等机构,还有自考、电大、网络教育等形式。全省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开放的多元化时代。

一、发展特点

(一)重视专业结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变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山西省进一步加大了师范类专业调整与综合改革的力度。根据全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以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力争实现布局、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十五”规划以后,山西省多数师范专科学校先后合并、扩建,成为综合类高等学校,这些综合类高等学校都招收师范类本科生,保留了原来的部分师范专科专业。

(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高师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全省各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健全专业实习和见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在教育实习和见习方面,全省师范院校多数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深入学校,从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备课讲课等环节入手,切身体验感受,达到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的目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各高等师范院校校外实习和实践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各高校根据本校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证了学生校外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强调教育教学科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西省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通過设置科研机构,创办科研刊物,制定科研条例,开展科研活动,使得科研工作迅速发展,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各校在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注重扶持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所(室),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全省师范类院校“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的数量逐年增加。此外,为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深入发展,全省高师院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二、存在问题

(一)高等师范教育未深度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继续教育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任务和需要,制订实施相应的规划方案与培训策略,同时在教师教育的办学体系、培训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创新。从以往的发展来看,工作重心只是侧重教师职业发展量的方面的适应与提高,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的满足,则基本处于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状态”。

(二)教师继续教育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其实践依据主要是政策文本,缺少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文本。由于缺少一套刚性而规范的政策法规支撑,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保证、时间保证、课程质量保证、学习效果保证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应有的保障。这是一个在新世纪推进山西省教师教育工作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三)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各部分之间缺少协调

过去30多年,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实践的开展基本上实行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只负责教师的职前培养,各地(市)教育学院负责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由此造成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缺乏整体协调、相互割裂的局面。此外,从高等师范教育的内容考察,全省各地的教育学院基本上只能给在职教师做教材教法上的指导,而不能在理论水平上给予应有的提升,这一点无论是学历培训活动还是常规的业务进修活动中,都没有做到。

三、发展方向

(一)建立以现代教师教育制度为支撑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1.突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要经历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职前培养阶段,以教材教法的更新、课程教材的研究、新的教育技术技能的学习训练及新的教育理念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在职培训进修阶段和以理论视野与思维水平的提升为侧重点的“终极性培养”阶段。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教师职业生涯、教师终身发展为着眼点,系统规划,实现以上三个阶段的有机统一,切实克服过去因三者相互割裂、顾此失彼而造成的教师专业发展质量低下、裹步不前、盲目自发的局面。

2.建立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的形势下,必须建立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行业的准入门槛,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从山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教师资格证书的象征意义大于制度内涵,并未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开放教师教育体系下的教师资格证书必须提高技术含量,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必须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内涵,同时还应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教师进修提高制度的有机联系。

3.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制度。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的目的,是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教师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教师培养主体进入市场,参与教师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即政府必须对参与教师教育实践机构进行能力资格考核。这些考核条件必须要有专门成立的专家委员会来进行专业化的审核与考量,并形成规范化的制度。endprint

4.建立科学的教师职业指导制度。科学的教师职业指导机制,是从源头上保障教师教育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效率、确保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具体地讲,就是探索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建立以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要求、职业发展形势等的认知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职业指导制度。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学生选择教师专业的盲目性,二是可以避免有限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教师教育实践质量,为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突出山西省地方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

1.建立与教师资格制度相联系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山西省是国内较早尝试用法规形式对教师职后进修加以规范化的省份。今后,可在已有在职教师培训进修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尝试搭建教师培训进修与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机联系,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教师资格的阶段性认证制度,在教师资格认证中有机渗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以此来形成教师参与培訓进修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在职教育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2.建立与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相联系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在其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实习实践机制。在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的今天,这一制度不应受到冲击。我们可尝试建立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有机联系的机制。具体做法为:合理协调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时间与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时间,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同时进行,这既可解决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问题,同时也能使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3.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山西省高等师范教育特别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化的今天,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升级已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快捷、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持。在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应着手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科学考核制度的跟进,切实体现现代技术手段在未来山西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改革教师教育的10点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4,(9).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西问题对策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诊错因 知对策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