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客家方言地区微信平台的语言传播特点

2017-11-24谭科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2期
关键词:客家方言传播特点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梅县客家话常用口语词演变研究》,项目编号:GD13XZW09.

摘 要:微信,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形成了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微信语境下的语言传播成为大众语言传播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语言传播发展的风向标,所以对微信语境下语言传播的特点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整个微信平台与梅州客家方言地区的微信平台进行比对,首先从微信与微信语言的内涵、关系入手进行探讨,进而分析了方言语境下微信语言传播语法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微信语言传播的特点,以期对微信语境下语言传播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微信;客家方言;传播;特点

作者简介:谭科宏(1982-),男,漢族,汉语言文学硕士,广东省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师范生职业技能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方言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2

引言:

微信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平台,它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关注和分享。在微信聊天界面,人们可以实现一对一的私聊以及多人群聊,在朋友圈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发布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观点或看法。其操作简单,传播迅捷,使得更多网民愿意参与进来,表达自己想法;言论相对自由,个人意愿表达真实,信息传播快捷这些特点,使得微信更加受人推崇。

微信的出现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让每一个平凡的“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条微信的编写或者每一次朋友圈的转发都是自我能量的传递。因此,在网络微信特定语言环境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语言风格和模式。而在各方言地区的微信语境下,语言表达更显生意盎然,充满活力。

一、微信与微信语言

微信作为一种实时信息传播共享的网络媒介,是当前生活快节奏下,人们寻找存在感、传递人生感悟的社会交际平台。无论是讨论国家时事、关注社会发展还是对百味生活的调侃、人生娱乐的吐槽,微信文化都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自由和个性的微信语言环境,使得微信语言别具一格,受人追捧。

微信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简单化。语言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它受到时事、热门事件影响较大,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模式和风格调解着生活。如《后宫甄嬛传》的播出,用户微信就用甄嬛体、华妃体来表诠释自己的生活状态;世界杯期间,微信上成为大家足球赛事的讨论阵地。微信语言俏皮可爱,幽默风趣,可塑性强,语言技巧不受限制,让更多用户愿意“发声”,喜欢表达,不必刻意编排内容,不用拘泥于语法构成,通俗易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随性的口语化交际,使得广泛草根阶层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实现人人可以被关注。

二、微信语境下的语言传播特点

微信可以是信息的及时发布,但却具有不完整性。其方便快捷,第一时间分享信息,速度甚至超越媒体,这使得微信成为了时尚产品,炙手可热的网络平台。

微信语言简洁,诙谐,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用调侃、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表达想法和意愿,抒发赞美,发泄愤懑。其独特的语言传播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不规则的语序和较为混乱的句法

微信用户习惯使用短句,而不用长句。一方面是为了语言简练,不至于长篇累牍和超过字数限制,同时也是为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而拥有更多粉丝,获得更多关注。非官方微信内容自由,多为即时信息,不会有太多斟酌,所以语言大多通俗而且口语化,除了刻意为之,不会出现很艰涩的内容。同时由于微信技术要求低、字符限制,非官方微信更是对用户的汉字组织水平没有太大要求,因此一般微信句子语序经常都是不规则的,倒装句居多。例如,“快到了都”,“开动吧先”,“五点半顶多”,“太夸张了吧你”,“一定是疯了我们”。此外微信语言大多是有感而发,多不考虑句子语法,很多微信都会见到成分残缺的句子。官方微信相对于个人微信语言要规范些,多使用主谓句和相对规范的语法,个人微信多发“飞机!”,“太牛了!”“别闹,都傻了”这些非主谓句。这一点在客家方言区也不例外,客家地区微信交流的语言中经常出现“发癫诶佢”(“佢发癫诶”的倒装,意为“他发疯了”),“十分劲”(“太厉害了”的意思,非主谓句),“食多滴”“行快滴”“走前滴”(多吃点、走快点,往前走点)等倒装句式更是极其频繁地出现,值得说明的是,从普通话角度来看,这些语句似乎是倒装句,但在客家话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语序才是正确的,因此倒装句在微信平台中的高频出现在客家方言区显得尤为突出。

2、生僻字复兴。

生活中,人们不喜欢用生僻字,因为它可辨度不高,会造成交流的障碍,影响表词达意。而微信语言传播中,微信用户习惯使用一些生僻汉字。将汉字原本指代的含义放大,表意更加丰富有趣。用户为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表意丰富的汉字可以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微信编写者内容表达效果的加强。

例如囧字,本义是“光明”,而用户看重了其象形之意,囧字中的囗=脸型,八=两个下垂的眼睛,口=张开的嘴巴,像是人们受到惊吓后的、极其失望的或是尴尬的表情。用囧字表达郁闷、悲伤、尴尬的情绪看起来更生动,已经超越了它原本指代的意思,根据字形进行了意义上的重塑。如“烎”,原义也是光明,单从字形上来说,就是开火,开战。所以用户用其象形之意来表示热血沸腾,要一较高下,制霸的豪气。

在客家方言区,生僻字的作用与其他区域别无二致,但是对谐音词的使用则更为频繁,因为很多客家地区的人在微信聊天或者朋友圈分享时习惯使用客家话发音的谐音字词,让文字带上浓厚的客家音烙印,使之显得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使用频度最高的非人称代词莫属。在客家话微信圈,除非是与外地人沟通或者较为正规的官方微信,否则“你我他”三个字很少出现,客家话中的人称代词应为“汝 亻厓 佢”,但现在大多数客家人在微信中用近似发音的“鱼”代表“你”,“亻厓”代表“我”,但由于这个字大多数输入法都打不出来,因此大部分客家微信用户用“涯”来代替,“佢”(也有少数人用白话里的“渠”)代表“他”,这几个人称代词在客家微信圈里的使用频度相当的高。

3、生动的方言词语大量入侵。

各地的方言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一些足不出户或是活动圈子很小的人群来说,微信是一个了解到其他各地生动有趣方言词语的最好平台,方言词语在微信上的出现一开始很有可能是无意为之,但是当收到良好的反响之后(例如很多人对这个词语进行询问和评价,增加了自己微信的点赞数和回复数导致热度直升),大量的方言词语便开始入侵微信。例如东北味道十足的“谁欺负你了?我削他(削是东北地区常用来表示揍或者教训的动词)”,上海地区的“侬不知道啦(侬是上海地区的第二人称代词)”,岭南一带生动的“再等我两个字”(十分钟,因为是分钟在表盘上是走了两个数字格子)等等。

在客家方言区,这种现象用一句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简直不要太多”,客家话方言词被用户们直接通过“音译”的方式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现象比比皆是,也显得格外生动有趣。例如“食朝”、“食昼”、“食夜”、(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大乌”(很黑)、“棒雄”(精神抖擞)、“脱神”(让人抓狂)、“烧火”(煮饭做菜)、“搏癫”(发疯)、“叼领火”(很生气)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词语如果让外地人看到,肯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懂客家话的人看了就显得格外生动和亲切,笔者的一个客家朋友就曾经说过,在外地工作时最喜欢的就是看老乡们的朋友圈动态,看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词语就觉得自己仿佛还在家乡。

4、短视频与动图大量出现

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摄像品质的提高一日千里,现有的手机摄像像素与美图功能甚至超过以前的一些专业相机,因此微信用户们逐渐不再满足于文字和声音的表述,开始用图片和影像展现自我或者发表观点,因此微信聊天界面与朋友圈平台开始大量出现图片、动图以及短视频,有些纯粹展示自我魅力,有些用于幽默搞笑,有些记录生活点滴,有些曝光社会阴暗面等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制作的,还有的用户则专门转载在别处看到的有意义的素材。影像的出现让微信的表现力得到大跨度的增强,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立体化。

在客家方言区的微信平台上,喜欢做视频与动图的高手大有人在,有的自己动手做动图配上文字,有的给现成的图片或者动图加上客家话的字幕使之适应不同的场合,可以达到搞笑或者嘲讽的目的,而更多的则是录制带有客家特色的短视频,而谈到客家特色,没有人么能比原汁原味的客家话更能体现的了。一段时间以来,客家话区微信朋友圈里最火的就是一些客家话配音的短视频,最常见的就是对时下最流行的影视作品和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例如将现在正在热播的某部电视剧或电影截取一段经典画面,去掉原字幕,加上自己设计的台词字幕,然后用纯正的客家话进行配音,当受众看到熟悉的经典画面,再听到与原意相去十万八千里的搞笑配音的时候,那种让人笑破肚皮的感觉简直可以让人上瘾。还有的人会对热点时事进行一些改编,比如在新闻上截取一段贪官忏悔的画面,同样改掉字幕并辅以夸张的客家话配音,让原本严肃的批判画面带上诙谐和嘲讽的色彩,让人在大笑的同时可以引起反思,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三、小结

微信语言传播,加速了社会消息的分享与流通,弥补了普通大众语言组织上的空白,给每个人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同时,丰富了中国汉字文化,增添了语言发展的活力,是语言创新爱好者的用武之地。在客家方言地区微信在除了是一个承载交流沟通发表个人见解的平台,更是一种交流客家方言、传递客家乡情的寄托。但微信语言传播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语言使用极为混乱,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误解,甚至严重时还会成为违法传播的温床,笔者始终认为即使是最大限度自由,也还是需要一个适度的规范;其次,现在连小学生都会玩手机上微信,先进微信语言中对传统文字艺术的偏离,会对这一类语言初学者造成误导,现在层出不穷的小学生“神答题”、“神试卷”虽有夸张搞笑的成分掺杂其中,但未必不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客家地区的微信平台上,除了以上现象也有存在之外,笔者发现为数不少的粗俗语言会以文字或声音的形式反复的出现,客家地区常见的几句“乡骂”更是大面积存在于高热度的视频当中,容易对未成年受众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需要语言研究人员不断研究,总结规律,对微信中出现的语言垃圾现象及时清理,对语言加以规范引导,在不扼杀其生命力的情况下促进微信语言传播的健康发展,让客家方言区以及其他方言区的微信平台成为一个纯净的交流感想、展现自我、寄托乡情、保护方言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王欢,祝阳.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现代情报,2013(7).

[2]赵文雯.媒体微信平台新闻标题语言的特点及规范化探究[J].新聞世界,2016(6).

[3]何凌南; 胡灵舒; 李威; 张志安.“标题党”与“负能量”——媒体类微信公众号的语言风格分析[J].新闻战线,2016(13).

猜你喜欢

客家方言传播特点
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
初探客家方言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探客家方言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研究